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终于讨回了一点面子 (第2/3页)
,就是一面约他进城,一面献上粮草,以表达我们的诚意,这样,就不愁鱼儿不上钩了。” 刘廷翰想了想,认为可行,同意了诈降之计,并派人到辽营中,献上百车粮草请降。 韩匡嗣果然信以为真,接受了粮草,便问宋军送粮草的人出降的时间定在哪一天。送信之人回答:“我家主帅说过,如果元帅准降,那就事不宜迟,时间定在明天。” 韩匡嗣大喜,当即答应接受宋军的投降,约定第二天派军前往接管镇州城,并重赏宋军使者。 耶律休哥却有些怀疑,他认为,两军还没有交锋,宋军便来请降,其中恐怕有诈,叫韩匡嗣提防着点。 韩匡嗣不以为然,他说,如果用的诈降之计,怎么会献上这么多的粮草? “兵法上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耶律休哥似乎不买韩匡嗣的账,意思是问,你懂兵法吗? “我军锐气正盛,杀败宋师数十万之众,已经是先声夺人。宋军犹如惊弓之鸟,闻风丧胆。得知我军再来,怎得不惊?我想,他们是真心投降。”韩匡嗣手一挥,说“即使是诈降,又能怎么样,难道怕了不成?” 耶律休哥见韩匡嗣不听劝告,只得退了中军帐,命令自己所部兵士不得轻举妄动,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得擅动一兵一卒。 韩匡嗣则与耶律沙整顿兵马,准备次日入城受降。 刘廷翰得到使者回报,立即分拨军马:李汉琼率兵一万,埋伏城东,阻击辽兵来路;崔彦进率兵一万,埋伏城北,截断辽兵去途;他自己亲自率兵一万,埋伏在城西,专待辽兵到来,再约边将崔翰、赵延进连夜发兵前来助战。 第二天,辽帅韩匡嗣率领前军,耶律沙率后军,大摇大摆地向镇州进发。走近城外,见城门大开,并无一人把守。韩匡嗣不知是计,望着空空的城楼,高兴地对耶律沙道:“刘延翰昨天约定今日献城归降,怎么就逃之夭夭,留一座空城与我们呢?” 耶律沙总算还有一点见识,慌忙说道:“元帅,情况恐怕有些不妙啊!宋军不是弃城逃韩匡嗣举目四下一看,也觉得有些不对劲,慌忙命令撤军。话犹未了,猛听得轰轰轰三声炮响,直震得山摇地动,胆战心惊,炮响过后,城西杀出刘廷翰,城东杀出李汉琼。 韩匡嗣情知中计,勒转马头便走,前队辽兵见主帅勒马回头,一齐调转马头往回奔。耶律沙率领的后队,也被前军冲乱了阵脚,禁遏不住,只好跟着后撤。忽然炮声又响,崔彦进抄后路杀出,截住了辽兵去路。 辽兵腹背受敌,顿时成了没头的苍蝇,只想找条路,杀出重围。不料宋将崔翰、赵延进又率兵前来增援,将辽兵团团围住。韩匡嗣、耶律沙带领辽兵,左冲右突,无奈四面八方都是宋军,宋军围住辽兵后,并不上前厮杀,就像猫戏老鼠一样,轮番向辽兵射箭,眼见得辽走,恐怕是设了埋伏,我们中计了。” 邦士卒纷纷落马,伤亡无数。 韩匡嗣仰天长叹,说不听耶律休哥的忠告,果然中了宋兵的诈降之计。 正在危急万分,忽见一员辽将挺刀跃马,带领一队精锐之师从北面杀进重围。韩匡嗣一看大旗,知道是耶律休哥到了,连忙合兵一处,突出重围。 原来,耶律休哥见韩匡嗣不听劝告,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暗自命令自己的部下,整装待发,并派数名探子跟在前军后面,随时打探消息。当得知前军中了埋伏后,立即率领所部精锐之师冲入重围,救出韩匡嗣、耶律沙。宋军追了一程,见辽兵已经去远,鸣金收兵。 此一战,宋军夺得辎重无数,比前日送给辽兵的粮草还要多得多。 3、杨家将夜踹辽营 赵炅在京师得此捷报,自然是高兴,但又担心辽军报复,对群臣说:“辽兵进犯镇州,大败而归,将来必然移师他处。朕看代州一带最为重要,必须派良将前去把守,才可保得城池不失。” 大臣们也都赞成赵炅的看法,建议选良将前去镇守代州,以防万一。 赵炅立即想起在高梁河救了他一命的杨业。他认为杨业久据太原,对北方的情况熟悉,且智勇双全,足堪大任。于是,立即传召杨业,命杨业为代州刺史,驻守代州,以防辽兵入侵。 杨业领了圣旨,带了两个儿子杨延玉、杨延昭,立即赶往代州赴任。 杨延昭就是那个被赵炅夸为虎父无犬子的杨延朗,随父降宋以后,受职供奉官,改名杨延昭。杨业有七个儿子,他最喜欢杨延昭,经常对大家说,昭儿最像我。所以,每次出师,他都要带上杨延昭。 杨业带领两个儿子赶到代州,当时已是隆冬季节,虽然天寒地冻,杨业仍然不敢怠慢,亲自率领军民修筑城墙,以防敌人来犯。 转眼已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冬去春回,暖风吹绿了原野。 辽主见春暖花开,又是行军打仗的好时机,想到上年兵发镇州,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一直耿耿于怀,又想兴兵南犯,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吃一次亏,卖一次乖,这一次,他避开镇州,将南侵的地点选在雁门关。他哪里知道,大宋君臣已料到这一招,早就派遣杨业父子到雁门关守株待兔了。 辽国宰相耶律沙和大将耶律斜轸率领十万辽兵,浩浩荡荡,直逼雁门关。 雁门关在代州的北边,是代州的门户,雁门关一旦失守,代州必定不保。杨业得知十万辽兵大举来犯,而代州的宋军不足二万人,在兵力上处绝对弱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