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赵家生了个香孩儿 (第2/4页)
武略,如今中原纷扰,兵戈四起,正是乱世,他要修练武略,驰骋疆场,他日成就一番大事业。至于文事,只求略知一二就可以了。因此,对母亲的话,他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并没有放在心上。 妇人都有一个通病,唠叨,杜夫人也不脱俗,也爱唠叨,见赵匡胤像一匹没有鞍的野马一样到处乱串,也唠叨个没完,说多了,赵匡胤有些不服气,顶撞她说:“唐太宗李世民,不过是一将门之子,他不是化家为国,成就了帝王业吗?孩儿虽然不才,也想学那李世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伟男子、流芳后世的大英雄。” 其实,这不过是小孩子一句负气话而已,后来有人就拿这句话说事,说赵匡胤人小志大,从小就有做皇帝的志向。 杜氏听儿子口出狂言,当时就惊呆了,继而怒斥道:“小小年纪,不得信口开河,说话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漫无边际。为娘不想看到你瞎胡闹,还是读书去吧!” 赵匡胤见母亲真动了怒,也不敢多言,默然退到一边,埋头看书去了。 赵匡胤虽然不怎么爱读书,但对兵法战阵之类的书却很喜欢,常常研究。这为他日后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驯服烈马 赵匡胤天性好动,耐不住寂寞,只要母亲稍不留意,他便从家里溜出来,找那洛阳城里的少年伙伴们玩耍。骑马射箭,舞棍弄棒,他都有绝活,一起玩的同伴,谁也不是他的对手。久而久之,赵匡胤成了洛阳城的孩子王。 众少年中,有一个人叫史怀才,此人素来争强好胜,见赵匡胤夺了彩头,心里很不服气,有心要教训一下赵匡胤,以解心头之忿。 有一天,史怀才牵着一匹烈马来找赵匡胤。正逢赵匡胤从家中出来,看见平素一起玩耍的伙伴牵着一匹马,免不了要问哪儿来的马,牵着马要到哪里去,等等。 “这匹马是新从塞北买来的,桀骜不驯,性如烈火,没有人驾驭得住。”史怀才恭维地说“我知道你骑术高超,没有人比得过,特地把马牵来,想让你试试,看能不能降服这匹烈马。” 赵匡胤听了史怀才的话,围着马转了一圈,细细地看了看,见这匹马黄鬃黑鬣,只不过比平常之马略为高大一些而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反问道:“真的吗?” “我不骗你。”史怀才认真地说“真的没有人能降服此马。” 赵匡胤一拍胸脯说:“天下没有我降服不了的马,越是烈马,我越要骑它,只要驾驭有方,一定能够降服。”说罢,伸手欲接过缰绳。 史怀才一缩手说:“的卢妨主,你听说过吗?” “的卢妨主,妨的是庞统,的卢不是还救了刘玄德呢?”赵匡胤哈哈大笑地伸出手道“把马缰交给我,我骑给你看。” 史怀才故意补了一句:“妨主也好,救主也罢,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是你自己要骑的,可不能怨我。” 好一个史怀才,明明是包藏祸心,有心要陷害赵匡胤,却事先埋下伏笔,将可能出现事故的责任预先推得一干二净。 赵匡胤说道:“哪里这么多废话,把马缰交给我就是了。” 史怀才嘻嘻笑道:“这是一匹秃马,没有马鞍,我怕你骑不了,稍等片刻,等我回去拿马鞍来,这样,你才不会从马上掉下来。” 史怀才明明是居心不良,故意不配鞍,却还假装很关心的样子。其实用的是激将法。 可叹那赵匡胤,被那争强好胜心理蒙住了心智,着了人家的道儿,竟还不知道。 赵匡胤接过马缰,不以为然地说:“睁大眼睛,看着我骑马。”说罢,接过马鞭,腾身一纵,跃上马背。 那马也不待吆喝、鞭打,展开四蹄,嗖地一下就蹿了出去,风驰电掣一般。幸亏赵匡胤骑术高超,双腿夹紧马肚,不管马是怎么跳,怎么蹦,就像膏药一样贴在马背上。 一会儿工夫,烈马便奔出五六里路程,前方恰是一座城池,城池外又筑了一座曲城。 曲城就是集市,商品交易的场所,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赵匡胤担心烈马闯进市场撞着人,想勒转马头。可是,这是一匹无鞍之马,没有衔勒控制的地方,人骑在马背上,指挥不了马,且这是匹野性未脱的烈马,根本就不听人指挥。赵匡胤在马上着急,就是没有办法。转眼间,马跑近了曲城口,赵匡胤突然发现,曲城门楣低矮,马头高昂就已高过门楣。人骑在马背上,根本就过不去。好一个赵匡胤,只见他在马上一个后仰,右手后撑在马屁股上一按,身体借力,一个跟斗,从马背上倒翻下来。 史怀才在后紧紧追赶,远远看见赵匡胤从马上摔下来,禁不住拍手大笑道:“赵匡胤!赵匡胤!想不到你今天也着了我史怀才的道儿,任你是铜头铁脑,今天也要撞得你头破血流。我看你还逞能不逞能。” 史怀才的笑声未了,突然人却呆在当场。他伸手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走了眼。 原来,赵匡胤从马上翻下来,并不像史怀才想象的那样撞得头破血流,倒地不起,而是稳稳地站在地上。奔马从斜道蹿出,离赵匡胤已有一箭之地。赵匡胤拔腿便追,三纵两纵,竟然追上奔马,待与马并行的时候,他左手抓住马鬃,右手一按马背,双腿一蹬地,又腾身飞上马背,扬起手中的马鞭,伸向马头一拦。 马也通人性,当你制服不了它时,它便百般刁难你,当你降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