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2/5页)
麟公’。请干一杯!” “好,好!”麟桂欣然引杯,随即又说:“我刚才的话还没有完。他可晓得粮道有个癖好?” “噢。我倒不知道,得要请教麟公。” “其实这癖好,人人都有,只以此公特甚。”麟桂笑道“他好的是‘男 儿膝下’!” 王有龄愣住了,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哑谜? “足下才大如海,怎么这句歇后语就把你难住了?” 原来如此?俗语说:“男儿膝下有黄金”隐下的是“黄金”二字。旗人掉书袋,有时不伦不类,王有龄倒真的好笑了。 “所以我劝我不必送银票,兑换了金叶子送去。”麟桂是说笑话的神精,有着忍俊不禁的愉悦“听说此人每天临睡以前,以数金叶子为快,否则忽忽如有所失,一夜不能安枕。” “这倒是怪癖!”王有龄问道“如果出远门怎么办呢?也带着金叶子上路?岂非慢藏海盗? “那就不知道了。” 讲过笑话,又谈正题,麟桂问起上海官场的情形,王有龄把倪良耀的委屈和牢sao,以及答应照料他的眷属的话,都告诉了麟桂。 “这件事我不好说什么!”麟桂这样回答:“甚至倪某的眷属,我也不便去管。我知道,抚台的疑心病很重。” “是的。” “所以我劝你,就是照料倪良耀的眷属,也只好偷偷摸摸,别让抚台知道。”麟桂放低了声音又说“我实在不明白,我们这位黄大人何以如此刻薄?江苏藩司与浙江巡抚何干?把人折腾得那个样子?还有件事,更不应该” 麟桂说到紧要关头,忽然住口,这自然是因为这句话关系甚重,碍着王有龄是黄宗汉的红人,还有些不放心的缘故。 了解到这一点,王有龄便不如追问,举杯相敬,心里思索着如何把话题扯了开去? 麟桂倒觉得不好意思了“跟你说了吧!”他说“他有件损人利己的事,利己应该,损人就要看一看,伤了自己的同年,未免太不厚道。”黄宗汉是伤了哪一个同年?他们这一科的飞黄腾达,全靠同年能和衷共济,互相照应。黄宗汉本人,不也靠大军机彭蕴章和何桂清这两个同年替他斡旋掩遮,逼死藩司椿寿一案,才得安然无事?因此,王有龄对麟桂所说的话,有些将信将疑。 “前些日子有道关于江浙防务的上谕,”麟桂问道“不知你看到了没有?” “没有。”王有龄说“我人在上海,好久未见邸抄了。” “那道上谕是这么说,‘浙江巡抚黄宗汉奏陈,拨兵赴江苏,并防堵浙省情形。’得旨:‘甚妥!现今军务,汝若有见到之处,即行具奏。不必分彼此之见。’” 听他念完这道上谕,王有龄又惊又喜,派兵出省击敌,本是他的建议,原来黄宗汉竟已采纳,更想不到竟蒙天语褒奖!也因为如此,他要辩护:“拨兵出省,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 “对呀!没有人说不对。只是你做浙江的官,管浙江的事好了,上谕虽有‘不必分彼此之见’的话,我们自己要有分寸,不可越俎代庖。黄抚台却不问青红皂白,左一个折子、右一个折子,说江苏的军务,该如何如何部署,请问,”麟桂凑身向前“叫你老哥,做了江苏巡抚,心里作何感想?” 王有龄这才明白,黄宗汉为了自己的“圣眷”不为他的同年江苏巡抚许乃钊留作地,这实在说不过去。而且他这样搞法,似乎是企图调任江苏。果然如此,更为不智,江苏诚然是海内膏腴之地,但一打仗就不好了。遇到机会,倒要劝劝他。 麟桂不知他心中另有想法,见他不即开口,当他不以为然,便但率问道:“雪轩兄。你觉得我的话如何?” 王有龄这才醒悟,怕引起误会,赶紧答道:“大人存心忠厚,所持的自然是正论。只是我人微言轻,不然倒要相机规谏。” “不必,不必!”麟桂摇着手说“这是我把你老哥当作好朋友,说的知心话。不必让第三个人知道。” “那当然。”王有龄郑重表示。“大人所说的话,我一句不敢外泄。不过既见于明发上谕,就是我跟抚台说了,他也不会疑心到别人头上的。”“那倒随你。”麟桂又说“许家虽是杭州巨室,与我并无干涉,我也不过就事论事,说一句公道话而已。” 这个话题就此抛开,酒已差不多了。王有龄请主人“赏饭”吃完随即告辞,麟桂知道他行装甫卸,家里还有许多事,也不留他,亲自送到中门,尽欢而散。 第二天又拜了一天客,凡是稍有交情的,无下有“土仪”馈赠,从上海来,所谓“土仪”实在是洋货。海禁初开,西洋的东西,在它本国不值钱,一到了中华,便视为奇珍,哪怕一方麻纱手帕,受者无不另眼相看。因此,这趟客拜下来,王有龄的人缘又结了不少。 到晚回家,胡雪岩正在客厅里,逗着王有龄的小儿子说笑。不过一天不见,王有龄便如遇见多年不晤的知交一般,心里觉得有好些话,亟待倾吐。“你吃了饭没有?”他问。 “没有。”胡雪岩说“我原意想邀雪公到城隍山上去吃油蓑饼,现在天晚了,不行了。” 王有龄对这个提议,深感光趣“不晚!”他说“快夏至了,白天正长,而且天也暖和,就晚了也不要紧。怎么走法?” “总不能鸣锣喝道而去吧!”胡雪岩笑着说。 王有龄也自觉好笑“当然换了便衣去。”他说“我的意思是连轿子也不必坐,也不必带人,就安步当车走了去。” “那也好。戴上一副墨晶眼镜,遇见熟人也可不必招呼。” 于是王有龄换上一件宝蓝缎袍,套一件玄色贡缎背心,竹布袜、双梁鞋,戴上墨晶大眼镜,捏了一把折扇,与胡雪岩两个人潇潇洒洒地,取道大井巷,直上城隍山。 “还是我们第一次见的那地方喝茶吧!”他说“君子不忘本,今天好好照顾他一下。”这个“他”自是指那个茶座的老板。 这是他与胡雪岩第二次来,但处境与心境与第一次有天渊之别。一坐下来,四面眺望、神闲气静,一年不到的工夫,自是湖山不改,但他看出去仿佛改过了“西子”格外绰约,青山格外妩媚。 “两位吃酒、吃茶?”老板看他们的气派、服饰,不敢怠慢,亲自走来招呼。“茶也要,酒也要。”王有龄学着杭州腔说:“新茶上市了,你说说看,有点儿啥个好茶叶?” “太贵重的,不敢顶备,要去现买。” “现买就不必了。”王有龄想了好久说:“来壶菊花。” 那茶座老板看王有龄有些奇怪,先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