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三国_第二十八章新的一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新的一天 (第3/3页)

万预备兵),豫章方面(三万正规军,六万预备兵),冶城方面(四万预备兵)。

    这是在吴与魏签订了协议之后的情况,建业方面的部队主要是负责首都的治安和长江防线的防御。

    虽然吴魏结成了联盟,但两方对此都还是有一些防备的;而江夏方面则是针对荆州的战备,要知道东吴可是从来也没有掩饰自己对于荆州的野心,当然此刻他们对外的说法却是要以这样的兵力来防守庞统的东方方面军。

    至于豫章方面则是为了应付山越的变乱,这是东吴固有的麻烦了,只可惜一直都没有解决,这其中固然有东吴的政策不对头的缘故,但自己这边不断的对山越进行支持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最后的冶城方面,则是纯粹为了服务江东的水军,要知道冶城离江东水军的最大的一个基地泉州基地倒是极近,故江东将这么一支兵马放于那儿其用意自是不言自明的。

    当然,在冶城的这一部分兵力众多,可在实际战力的计算过程中却完全可以将他们忽略不计——因为全天下都晓得,江东在冶城的这一路人马却是专职后勤而不曾训练的,他们是真正完全的后勤部队。

    “…江东没有加入战斗,战力丝毫未损,又因为其本身对局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吴主孙权还是非同寻常之辈,故对于江东只可与之sao扰,却不可直接与之为敌。

    我看必须把士元那计划中有关江东的部分删却才是,尽管我们实力已是十分强大了,但似乎还没有同时和江东、曹魏作战的把握啊。徐庶很快的明了了这一点,他认为眼下直接去招惹江东这么一个还算是强悍的对手对自己这边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东吴的情况已经是这样了,那曹魏那边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三个国家当中曹魏拥有最为众多的人口,因此他的军队也是最为庞大的五十万的正规军,接近一百万的预备兵,以及无数怎么也无法统计地方武装,这让曹魏拥有所有人都无法企及的战争潜力。

    徐庶知道尽管眼下自己这边凭借着某种技术上的优势和战争的突然性取得了这场战斗的上风,但如果自己这边将战争拖延下去不尽快解决这一切的话,那一旦等曹魏那儿缓过气来,等待自己的将会是越来越渺茫的胜利和越来越贴近的失败。

    这是自己所不愿意见到的,所以战斗必须迅速的结束。

    “…眼下,曹魏那边的部队主要被分为这样几大块:北方的河北军团总兵力在四十万左右,其中正规军二十万,预备兵和地方武装二十万;然后是曹真的关中军团总兵力在五十万左右,其中正规军十五万,预备兵和地方部队三十五万;接下来是宛城的南阳军团,正规军五万;而后则是东边的徐州军团,正规军十万预备兵和地方武装无数——唔,曹魏和我们一样都是将部队集中在边境啊。

    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很好很合理的布局,但其中也不是没有弱点的存在。

    恩,正如庞统所说的那样要打败一举曹魏,其关键就在于宛城。

    如果我们能顺利的突破宛城,那么以我们的实力完全能在曹魏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拿下虎牢关。

    到时我们对曹魏的朝廷可就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了。徐庶仔细的琢磨着这个问题,眼睛慢慢的定在了地图上宛城的那个点上:“以我们的能力能够突袭宛城,并获得成功吗?”徐庶开始回忆有关宛城的种种了。

    现在宛城的守将乃是以故前将军张辽之子张虎,据说是一个刚猛的武将,在魏军的新一辈中也算是极为出色的了。

    不过徐庶确认为自己这边并不应该把他放在心上,因为有资料相似张虎这个人只学到了他父亲的武艺,但在个性上却是相当的鲁莽。

    徐庶觉得他并不能抵挡凤雏的进攻。

    “也就是说我们这边北上的话,宛城根本就无法阻挡我们…”徐庶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这个问题解决了,但另外一个问题又出现在他的眼前:“既然从宛城北上的话,对我们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又将用怎样的兵力来实现这样的进攻呢。 因为不能把东吴拖入战局,所以用驻守倭国的兵力进攻的建业的事情已然不成…既然这样,那我们只能再次动用那一招了…”徐庶犹豫了半天终于做出了决定:“用疑兵,用内乱,以此来拖住江东。“嗯…大概就这是这个样子吧。徐庶研究了半天,将计划重新增删修改了一番终于将笔放下,轻轻步出了营帐。

    此刻已是一夜过去,天色大亮,原本平静了一夜的营地又开始喧哗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徐庶竟是为了这么一个计划忙碌了一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