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_第一卷卷末的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卷卷末的话 (第8/12页)

,不少是正反互写的。]其形义#解释为: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3。无论哪种意见·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乐》、《礼》、《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感悟、心经。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易经》的摄写:

    1、《易经》摄写的年代:关于《易经》的摄写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推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2、《易经》的摄写:而关于《易经》的摄写,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⑴。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⑵。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⑶。《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李斯使《易经》免遭焚烧,从而流转至今。)

    《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爻的名称叫做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6=384爻题。对应也有384条爻辞,其中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不是说明爻的,故不算爻辞。爻辞就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如坤卦第一爻[初六]的文辞:[履霜,坚冰至]。就是一条爻辞。爻题就是说明爻在卦中的位置和阴阳性质的。如坤卦中的[初六]·[六二]等都是爻题,其中“初”表示爻的位置是六爻中的第一爻,其位置在六个爻的最下方。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辞的注释。卦辞原来称彖辞。相传彖是一种长着利牙的怪兽,能咬断铁。故引伸其意为断、判断等意。唐代以后改称卦辞,这样就比较通俗易懂和合乎文意。卦辞就是说明每一卦的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断语,如乾卦中的元亨利贞,就是卦辞。[解释卦辞的《彖传》仍延袭原称使用至今。]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64卦,每卦6爻辞,共384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