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杀人事件_第二章超理科杀人事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超理科杀人事件 (第2/5页)

对听得目瞪口呆的刑事调查官说:

    “因此我们完全掌握了一石博士的老化程度,我们可以断言他还没有老到寿终正寝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他杀。你懂了吗?”

    “是,呃,好像懂了。”刑事调查官搔搔头。“懂是懂了,但是一石博士的死因是什么?”

    “嗯…”野口博士点了点头说:“大概是脑部血栓吧。”

    “脑部血栓…,这么说来,一石博士终究是病死不是吗?”

    听到刑事调查官这么说,医学博士露出厌烦的表情。

    “同样的事情你要我说几遍?我不是说了,一石博士的血管还没有老化到那种程度吗?”

    “所以是有人企图引发他的脑部血栓吗?”

    “这么想的确比较恰当。”野口博士盘着双臂,连点了两、三下头。

    “这样的事有可能发生吗?”

    “是可能的。如果使用干扰素—α的话。”

    “干扰素—α…那是什么?”

    “脑部血栓的成因是因为血管老化,而掌握血管老化的关键就是包覆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要使内皮细胞增殖,必须要有脑细胞或癌细胞内含的一种叫FGF的成长因子,如果没有这种FGF,细胞不但会停止运作,还会引发细胞凋零。我们发现若替病人注射某种药物,就能抑制FGF的分泌,那种药物就是干扰素—α。换句话说,只要使用干扰素—α就能可以促进血管老化,引发脑部血栓或心脏病。”

    “那么,哪里有那种干扰素—α?”听着博士和刑事调查官对话,沉默至今的调查一课警部大为振奋地问道。

    “细胞生物学实验室里面应该有,如果没遭窃的话…”

    听到野口博士所说的,警部连忙带着部下赶去。

    3

    站在新书平台前读到这里时,我合上了《超理科杀人事件》这本书。事实上,光是看到这里就花了我许多时间,为了要掌握登场人物之一的野口博士的说话内容,同一个段落我就得反复阅读好几次。此外,要理解故事一开头所描述的那段出现在荧幕上的文字,也花了我不少时间。

    我拿着这本书去结账。我今天决定放弃购买文库本,偶尔买本硬皮书看看也不赖。

    离开书店后,我从柏青哥店前走过,直接进入第一家映入眼帘的咖啡店。真是幸运!这家店灯光明亮,又没什么客人,这下我能够好好看书了。

    我在店中最内侧的座位坐下,点了咖啡后便马上打开刚买的书。

    故事中刑警们开始搜查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干扰素—α的样本果然被偷了好几个。这些样本虽然略有差异,但是实验室主任针对其差异说明的部分真的很不得了。毕竟作者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花了整整四页来解说。而且说明完毕后,刚才那位野口博士又跑来针对其作用过程,解释了两页左右。

    好不容易读完这些段落,我将手伸向咖啡杯。咖啡早就凉了,我甚至不记得服务生是什么时候送上来的。

    我将目光落在《超理科杀人事件》上,接下来还会继续出现那样的内容吗?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这本书简直是莫名其妙。同时,我也觉得看这种书看得兴高采烈的自己有毛病。

    我在国中教自然科学,自认自己是个理科人。但在现今的世界里,学理科的人非常难生存,只要稍微提到理科方面的话题,就会被他人摆臭脸。

    正因如此,既然有小说挑明了就叫《超理科杀人事件》,我岂可不读?我也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基于何种创作理念写出这本书。

    故事背景设在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其实这是实际存在的机构,令我有点惊讶。这种真实机构的名称可以在虚构小说中写出来吗?不过转念一想,警视厅和科学技术厅等名称向来便常出现在各种小说中,或许公家机关的名称是可以出现的吧。

    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于两年前成立,聚集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日夜从事最尖端先进的科学研究。所内进行何种研究向来不对外公开,所以光是看在能够一窥其中奥秘的份上,买这本书就很值得了。

    目前我看到刑警将犯人锁定为遭杀害的一石博士的死对头法金教授的段落。

    4

    “听说教授你前一阵子和一石博士大吵了一架,是吗?这个消息没错吧?”刑警询问法金教授。

    这里是国立超尖端科学研究所,法金教授的研究室。

    法金教授没想到会被怀疑,雪白胡子下的嘴角都扭曲了。他的胡须很浓密,头顶上却是寸草不生。

    “吵架是个误会,我们只是在辩论。就彼此的研究进行激烈的辩论是提升学术成果的优良养分,你懂不懂啊?”

    “这道理我懂,但是根据在场人士指出,你们的情绪相当激动,然后…,一石博士骂法金教授你是,呃,那个,金橘头…。于是教授你喊道:‘我要杀了你!’。以上的说明是事实吧?”

    “哼!”教授以鼻子不屑地哼了一声。“我不记得了。”

    “能不能请你扼要说明当时两位说了什么呢?”

    “好吧。”教授重新在椅子上坐好。

    “我们争论的重点是,如何解释哈伯定律(*,星体互相远离的速度与其相互距离成正比。)与银河年龄的矛盾。我想你应该知道哈伯定律的内容,哈伯(*艾德温·包威尔·哈伯,二十世纪的知名天文学家,发现宇宙膨胀现象。)在<系外银河的距离与观测速度之关系>这篇论文中发表了银河后退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的公式中的比例常数,并以此为根据,这张宇宙正在膨胀。但是问题在于哈伯常数是多少?那篇论文发表当时是五百三十km/sec/Mpc(*Mpc,兆秒距离。),若以此为计算基准,将产生宇宙年龄比地球年龄短的矛盾结论。对此有学者提出‘宇宙正在膨胀,但其年龄无限大,状态不会改变。’这种稳态学说(*由霍伊尔提出的一种宇宙模型,目前已被学界弃置。这种模型主张宇宙并不会演化,而是永远保持同一状态。)。天文学界研究后,最终发现问题出在哈伯常数的决定方式,美国方面终于发表了堪称决定版的哈伯常数。美国卡内基天文台的温蒂·弗来德门使用哈伯望远镜,以高精度求得位于处女座银河团中的银河M100的造父变星(*造父变星,变星的一种,由于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