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个秀才一台戏 (第6/19页)
谦虚:“宋元以来,从事金文研究的学者专家很多,并把它动用到研究古代社会、著书立说,吴大澄、罗振玉都是突出的。” 王力慢条斯理点头:“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很有价值。” “彝器?”胡昭衡眨眨眼,望住陈伯达求教“古代祭祀叫彝,彝器就是祭器吧?” 陈伯达夹一块腐竹,一边咀嚼一边“嗯嗯”作声。他也只知祭祀叫彝,但彝器就是祭器的断语,以他的身份不确知不敢贸然作出。他在咀嚼中嗯嗯,是一种含混的不置可否的回答,一边朝王力扬扬下巴。 王力见陈伯达嘴不得闲,便作代劳:“用于祭祀、祷、祝、会盟、宴享的青铜器称为青铜礼器;‘彝’是祭扫的共名,也是祭器的共名。” 胡昭衡满意地点头:“跟‘大家’们在一起就是能长学问。” 陈伯达嘴已清闲,开始抒己之长:“礼器是用来体现礼治。礼治只是抽象概念,还得通过具体仪礼和典章制度来体现。孔老二克己复礼,就是复这一套。礼器能起到体现等级制度和维护统治秩序的作用,所以奴隶主阶级对此器物需求量很大,现在出土的随葬器也多有此物。” 康生用手绢捂嘴,下大力气从肺里向外咳痰。他并非故意此举,他咳嗽历来如此,用他的话讲“这是一种运动” 痰吐到手绢里,餐桌旁也静下来。无论资历还是职务,大家还是尊他几分。这位“阴森老人”参加“五卅运动”参加过上海的三次武装起义,在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即担任过中央组织部部长、职工部长等要职;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35年11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执委会主席团候补委员;1937年回延安,历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等要职。由于伤人太多、名声不好,在“抢救运动”之后,他似乎变黯淡,建国后也是养病时候多,工作时间少。然而,当“以阶级斗争为纲”越提越响,国际上的反修斗争越演越烈的形势下,他又回光返照一般“恢复了青春的红晕” 这是一位让人由畏而生“敬”的“老人”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在商周,但是商周两代又各具特点。”康生难得一笑地望向于立群“立群同志可以给大家讲讲。” “康老考我了。”于立群笑着说“商代青铜器以酒器的门类为最丰富,西周则着重于发展饪食器。终周之世,青铜酒器的铸造也从未达到殷人的程度。” 康生点头认可:“商代奴隶主贵族嗜酒成风,武王伐纣,历数其罪状,酗酒便是其一。以此为戒,周代严禁酗酒。青铜器按用途划分,有礼器、兵器、乐器、符节器、度量衡器、生产工具等。其中,最重要的青铜礼器就成为奴隶主权力的象征,也就是所谓重器。” 陈伯达及时接一句:“大禹铸九鼎,象征他统治下的九州。” 王力说:“九鼎迄今尚未被发现。” 胡昭衡说:“触囗说越太后,特别提到‘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这段话有很大现实意义。” 康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下去:“我不研究青铜器艺术和它的断代,我研究阶级斗争史。大奴隶主都有自己的宗庙和重器,丧失了保护宗庙重器的能力就意味着他政权的结束。叫做‘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用现在话讲叫作亡国灭族。‘问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康生环视,见纷纷点头,便也跟着点点头“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封建地主阶级要替代奴隶主贵族阶级。” 康生所言“问鼎”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4年。“九鼎”是体现王权的“重器”楚庄王在讨伐陆浑戎的征途中,故意把队伍部署在洛邑附近,进行检阅,以显示力量。周正派王孙满去慰问,楚王借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就是“问鼎”这里包含了极大的侮辱。王孙满愤怒指出:周室虽然衰落,但天命没有改,鼎的轻重大小不该过问。所以,后世将争夺天下的想法和言行,都叫作“问鼎” 陈伯达试图沿着康生的思路讲:“青铜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鼎盛于奴隶社会,衰退于秦汉封建社会,确实反映出一部阶级斗争史。青铜器也是当时生产力的标志。青铜器代替石器,最终又被铁器所替代;相应的就是奴隶制代替原始公社制而最终又被封建制所替代,证明马克思讲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我更喜欢石器。”康生跟谁也愿有共同议论“没有一只猿能创造一把石斧。我们祖先从创造出第一件石器开始,才有了质的变化,才与动物划分开,迈入人的门坎。” 曹轶欧在旁插一句:“他这个人的石器就是砚台。” “上次去我没看到。”胡昭衡表示遗憾。 “下次去请你看。”康生不无几分自得“我收藏了一些好砚台。” “康老还是收藏的书多。”胡昭衡向客人们介绍,去年他到康生家,单是《西厢记》就看到一二十种版本,其中一本是康生的手抄本,上面还有许多名字的各种墨迹的评语。 “练字抄书,养病之道。”康生介绍其经验“我不会搞经济,我就是两件事:养病,搞阶级斗争。” 如果说康生这辈子讲过几句真话,大概就是这几句吧? 1964年5月17日,夏日一个温馨柔软的黄昏。 胡昭衡吃过晚饭,散步来到大理道。服务员不管他朝陈伯达的住室走,便迎上来说:“胡市长,陈伯达同志看电影去了,我带你去找他。” 胡昭衡被引入小放映室,借银幕上反射的光,我到陈伯达的座位,小声说:“在这儿。” 胡昭衡摸索着坐于陈伯达身边。陈伯达在黑暗中朝他点点头,小声问:“有什么消息?” “没有,看看你。” “一起看吧,裴多芬的一生。”陈伯达略停片刻,又喃喃“我喜欢看18、19世纪资产阶级生活的电影,不亚于喜欢翻中国的古书…” 这以后,直到电影结束,除了偶尔的唏嘘喟叹,陈伯达再没讲一句话。他已经入戏,完全生活到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社会日子里去了。 电影结束,灯光初明,陈伯达闭了眼。仿佛怕骤然降临的光芒会刺伤眼睛。双手在皮rou稍显松软的脸上搓一搓,然后望住胡昭衡:“我并不因为我年纪大和有名气而不学习。” 陈伯达像是话犹未尽,嘴唇又嚅动几下,但他说话远不如他写东西,可以说口拙,终于不曾讲出合适的话,便轻轻点点头,以示真诚。 这个小动作曾使胡昭衡心灵为之一动,将这次看电影及陈伯达的话记入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