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_卷七十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七十七 (第8/9页)

愿儿就把这话告诉了废帝说:“外边说宫里有两个天子,皇上是一个,戴法兴是一个。皇上住在深宫里,不接触外界;而法兴和太宰、颜师伯、柳元景结成一党,家中往来的门客常有数百人,朝廷内外上下之人没有不怕他的。法兴本是孝武帝亲信,又在宫中日久,如今皇上把外人当自家人,恐怕这位置就不再是皇上的了。”于是废帝就罢免了法兴的官职,把他流放到边远州郡,不久又派人到他家赐死。法兴临死时,把仓库封上,让家里人管好钥匙。法兴死后过了一夜,废帝又杀了他两个儿子。把法兴棺材两头截断,没收其家产。法兴能写文章,在世上颇为流行。

    茹法亮是吴兴武康人。宋代大明年间,开始入仕做小吏,又做过书僮。孝武帝末年,残暴严苛,鞭罚过度。孝武帝到江右围猎,挑选小吏一百八十人侍从左右,都是富家出身仪表出众的人,跟从孝武帝到南州,被鞭打的超过半数。法亮害怕,托人介绍出家当了和尚。宋明帝初年,还俗,结交逢迎阮佃夫,渐次升迁作到齐高帝冠军府行参军。到齐武帝萧赜镇守盆城,要用原来用过的旧人,法亮请求留下作武帝江州典签,任南台御史之职,出任松滋县令。

    法亮乖巧懂事,善于逢迎,逐渐受到重用。建元初年,改任东宫主书,任奉朝请,补东宫通事舍人。齐武帝即位,官作中书通事舍人,拜员外郎,兼任南济阴太守。和会稽吕文度、临海吕文显都以jianian诈谄媚侍奉武帝。文度掌外监,把持兵权,领军将军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天文寺经常用上将星来占卜文度的吉凶。文度特别受信任重用,武帝曾说:“公卿中有像文度这样为国cao劳的,还何愁天下不太平。”

    文度既被信任重用,便大肆收受贿赂,广建宅第,多修土山,里边搜集了很多奇禽怪树,后房姬妾所穿着的绫罗纨绮,王侯都赶不上。他又启奏武帝,把除去了户籍的人全都发配戍边。百姓怨恨,有的便逃亡避祸。富阳人唐繢之便趁机聚众作乱,大张声势向东进攻,在钱塘自称天子,把新城戍作为伪皇宫,把钱塘县作为伪太zigong,所有百官设置齐备。三吴地区失去户籍者都去投奔,部众达三万人。称国号为吴,建伪年号为兴平。这场祸乱之源始于虞玩之,而最终促成在于文度,事见于《虞玩之传》。

    法亮、文度权势压倒天下,太尉王俭常对别人说:“我虽然居于高位,权力怎能比得上茹公。”永明二年(484),法亮封为封蔡县男。七年(489),任临淮太守,又转任竟陵王司徒中兵参军。

    巴东王萧子响在荆州杀害向朝廷密告他的僚佐,武帝派兵西上,让法亮宣布圣旨安抚子响。法亮到江津后,子响叫法亮去见他,法亮害怕不肯去;子响又请求看看诏书,法亮也不派人送去,因此子响发怒,派兵击败尹略带来的朝廷军队。后来平定了子响,法亮到江陵,一切赏罚处置,都借用皇帝的名义。军队还都后,武帝后悔不该杀子响,法亮被责备,不久又信任如故。法亮广建宅第,他的杉斋光彩华丽,与延昌殿不相上下。延昌殿是武帝的中斋。在宅后修建鱼池钓台,土山楼馆,建长廊将近一里。其中竹林花草的美丽,王侯的园林也比不上。郁林王萧昭业即位后,任命他作步兵校尉。

    齐明帝即位,高帝、武帝时的旧人很少有留用的。法亮因为掌管文事,所以不被怀疑,还像以往一样任职受信任。起先延昌殿作了武帝死后的私室。收藏他生前所穿用的物品,两位少帝都住在西殿。等明帝即位后居于东斋,打开延昌殿,清理出来武帝的白纱帽、防身刀,法亮见了不禁泪下。永泰元年(498),王敬则谋叛被平定,法亮又领受旨意去抚慰诸郡,没有接受任何贿赂。东昏侯即位,改任法亮为大司农,中书通事舍人是有权势的位置,法亮不愿意放弃,便一再推辞大司农之职。不久中书舍人继任者到了,法亮只得流泪而退出,后来死在任上。

    吕文显是临海人。宋顺帝升明初年,为齐高帝萧道成录尚书省事,屡次升迁为殿中侍御史,后来作秣陵县令,封刘阳县男。齐武帝永明元年(483),任中书通事舍人。文显办理公事以严苛认真而被赏识,永明三年(485),兼领南清河太守,和茹法亮等人轮流入朝担任舍人,都受到皇帝的宠幸。各地都给他们送礼,他们各人都堆山挖池修造了大片宅第,当时中书舍人四人分住尚书、中书、门下、秘书四省,世人称之为“四户”他们把持大权,势压天下。晋、宋时代的旧制,地方守宰,以六年为期限;后来认为六年时间太长,又规定以三年为期,称为“小满”但实际上变换迁调,并不遵守三年之制,因此官吏们送旧迎新,在道路上疲于奔命。四方守宰向中书舍人馈赠的礼物,每年都有数百万。舍人茹法亮曾在公众场合对别人说:“何须求作地方官,光这一户一年就收入百万。”这还是只说了个约数。后来天象反常,史官奏称应祭天以消灾。王俭听说后,对皇上说:“天象失常,祸源就在四户。”于是上奏文显等人专断朝政,破坏人际关系,极力奏明他们所作的坏事。皇帝虽然听取了他的意见却不能改变对他们的信任。文显屡次升迁到左中郎将,南东莞太守。

    按旧时惯例,州府内商讨公事,都要记录下来。前边直接记录所议之事,后边写上“谨签”,日月下边又写上某官某签,因此府州设置典签一职来掌管此事。典签本是五品官,宋初改为七品。宋代末年,多派年幼皇子出任刺史,皇帝都派自己的左右亲信作典签,典签的权力逐渐大起来。宋孝武帝大明、明帝泰始年间,成年皇子或庶族出任州刺史的,也都莫不遇事要请示典签,刺史不能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宗悫作豫州刺史时,吴喜公作典签。宗悫施行什么行政措施,喜公总要违命行事。宗悫大怒道:“我年近六十,一辈子为国尽力卖命,才得到斗大的一个州,不能再和典签共同治理!”喜公请罪叩头直到流血宗悫才作罢。从此以后,皇上给予典签的权力越来越大。各地典签们轮流回京,一年都往返几趟,皇帝常与他们闲聊,询问地方上的事情。刺史办事是好是坏,全在典签一张嘴,因此诸王刺史们无不对典签卑躬屈节小心侍奉,常怕有什么不周到之处。于是典签的威风风行州郡,权力大于藩王刺史。典签刘道济、柯孟孙等人因恶迹暴露,虽被明令处死,但典签们的权力之重却仍旧不减。宋明帝辅政时,深知典签的弊端,才开始规定各州的紧要事务应秘密商讨,上奏朝廷,不得派典签还京,典签的权力才被削弱。

    后来又让吕文显掌少府,受到重用,经历明帝建武、东昏侯永元之世,官至尚书右丞,少府卿,死在任上。

    茹法珍是会稽人,梅虫儿是吴兴人,齐东昏侯时都在制局监任职,也都受到宠幸。自从江衤石、始安王萧遥光被处死后。皇上左右传达旨意和替皇上代笔的人都掌握了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