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第4/4页)
,更有无节制渲染开来的色晕,破坏了原画的和谐感。 既然为时已晚,采荟也索性死了心,开始拖地换衣服。因为是初夏,淋得湿漉漉的衣物贴在身上被风一吹还真有几分寒意,她拿出干净衣物正打算换,转念一想还不如洗个澡算了。 烧了热水,奋力把大澡盆放下来,她准备舒舒服服地在家泡个澡。她和林蓉合租的这套房间浴室很小,也没有热水器,不过因为到了夏天,所以她们买了个大浴盆,都是在家洗澡图个方便。 伸手探探水温,暖热的感觉通过指尖传导到四肢,感觉舒服极了。正想跳进去痛快浸泡,她忽然灵机一动,又系好衣服冲出房去。 对啊!她那副水彩被毁的原因是渲染无规则,自是因为窗外溅进的雨水没有均匀分布的缘故,如果能将整张半开大的画纸平整浸泡在浴白中吸足水分… 点子想出来,恨不得立刻实行。只是——现在浴盆里是热气腾腾的开水。她只好放下画,决定一洗完澡就把这个主意付诸实施。 匆匆沐浴完毕,采荟动手把浴盆洗得干干净净,又接了一盆清水。 小心翼翼地把画卷平整浸泡在水中,等待水彩纸吸饱水分…山影朦胧,云雾缥缈,隐约中掩映出远山湖水,着实有几分悠然脱俗的意境。只可惜,原画色调本就疏淡,再经清水润泽,色彩已经模糊到rou眼依稀难辨的境地。 采荟有些丧气,把画卷小心翼翼地捞出来摊在书桌上,又是水淋淋一片。总抱着侥幸补救的心思,她调好水彩,饱蘸颜料,想要补描。因为没有沥水,画笔上的颜料水顺着水渍浸湿的白纸一路流淌晕染开来,完全不随她的意愿停歇,但笔触也因此更加流畅润泽。 这一现象触发了她的灵感。 把废了的这幅画揪起扔掉,她找出更多的崭新水彩纸。偏头想了一下,她还是决定采半开大小,好对应自家的浴盆。 倒掉染了些微颜色的浊水,又换上一盆清水,她再把洁白的水彩纸浸泡下去…等纸吸干水分后,她再把多余的水用餐巾纸吸掉,之后,把纸平摊在书桌上,饱蘸彩色颜料,大笔涂抹。彩色的水自然流下,到认为恰当的地方就用纸巾吸掉;怕颜色过多会不好控制,主要采用了国画常见的浅色系的绿、灰等色彩… 整整一宿,采荟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无法自拔。头几幅画常常因色彩流淌不理想而作废,她也不灰心,重新再来。因为这种作画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颜料水的流向、位置是否恰当,所以她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来过,直到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再略加点缀。 以这种方式绘制成的山水图卷,笔触流畅润泽,山影水色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迹,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在创作的餍足感支持下,采荟浑然不觉疲惫,在不知不觉中一夜已经过去。此后的几天,她依旧不眠不休地投入到新画法的创作当中去… *** 中艺高专的跨系科画展终于如期举行。 地处首府,又是自古以来的文化艺术中心,这个城市向来不乏在人文以及艺术领域标新立异的创举。邹岱当年也是在校际展览当中以自由度高、人性化强的摄影一举成名的。这份显赫的荣光,在今年的展览上,被他钟爱的弟子——孟采荟所承袭。 那挥洒自如、流利酣畅的笔触,那浑然天成,雅致朦胧的韵味,令到场的观众无不瞠目结舌,交口称赞。采荟这种别出心裁的山水画法,尤其得到来访的国外艺术鉴赏家的青睐。 日本著名的风景画收藏家高桥淳一,不仅高价收购了她在画展上展出的三幅作品之二,还大力邀请采荟前往日本国内办巡回画展,并允诺负责场地及手续等一应问题。 美国年过占稀的艺术鉴赏家堂-纳森,也在到场新闻媒体面前毫不吝惜赞美之辞,高度肯定了采荟在传统山水画法上的继承与突破创新成就… 在荣誉与鲜花面前,二十一岁的女大学生孟采荟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若说艺术这门特殊职业的辛酸与苦涩,没人比她更清楚。勤恳扎实,富有天赋,这些还只是必备的踏脚石。具备这等条件的人何止成千上万,全世界可出人头地的却不过是寥寥可数。 她早在青春时代就为爱义无返顾,背离父母期望来到这陌生都市,执意选择这岌岌难行的独木桥。岂料,心之所系的老师另有所爱,不肯回应她的深情哪怕分毫;在她心灰意冷、倦怠无助的时候,她放逐自己,任命运之帆随波逐流,以为自己将溺毙在茫茫暗夜中,不料却遇见同样苍白寂寞的宋宇… 她的画卷里,飘然脱俗中带着为情所伤的孤寂清冷,实是她心情的最佳写照。在她笔下描绘的,是罕有人迹的深山逸岭,孤高隐逸、仙风道骨,看似不沾染红尘,直欲破空而去,正是她梦想中超脱凡俗、清静无为的香格里拉。 来自世界上最喧嚣繁华的都市,生活节奏快速又紧张的高桥淳一和堂-纳森,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地对她的画情有独钟,怕就是这份桃源情结在作祟吧。 无论如何,她成功了。在二十一岁风华正茂的现在,眼前是未来,人生充满希望,跻身世界艺术殿堂名人之列,再没人比她此刻更加得意和风光。 在应记者要求与高桥及纳森先生分别合影时,她却依稀想起,半年前日光昏黄的傍晚,她坐在宋宇家中的钢琴前等待他回家午饭的情景。 那时,暮春的晚风清冷的掠过身前,撩起一室寂寞,霞光满天。 (关于这章中提到的采荟独创的山水画法,我必须做个小小的说明。这种画法并非作者凭空杜撰,而是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参考。这是安徽省芜湖市书画院院长易振生先生的独创,具体画法大致就是作者所写的那样,当然可能更加专业与艰难一些。在此申明一下,感谢美术界老前辈的宝贵经验给了我灵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