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沉船 (第1/3页)
第四十章 沉船 1912年4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泰坦尼克号”因撞上冰山而沉没,695人生还,1513人遇难。 1945年1月30日,德国运输船“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被前苏联潜艇击沉,9343名乘员遇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大海难。 ***** 船从温哥华开往中国防城途经阿留申群岛南部海域时,遇到了有史以来最为罕见的大风狼。在广袤无垠的大海中,万吨巨轮犹如一叶扁舟,任由风狼摆布。就在巨轮向风狼妥协的刹那间,不堪重负的龙骨发出了格格的脆响。千钧一发之际,水手们默默地坚持着,准备着。如果那一刻真的不可避免,他们将奋不顾身… 当浑圆的世界里只剩下人与自然的殊死较量,颤抖的将不仅仅是羸弱的生命,还有恐惧和逃遁、呻吟和出卖、良知和背叛、绝望和放弃… 面对生死存亡,船员们终于奋起反抗。当然,这些逆来顺受的可怜虫们,不可能像高船长那样明目张胆地和公司分庭抗礼。他们选择哭泣这种最原始最古老也最低俗的方式,驱赶恐惧,抗拒死亡。付涛一头扎进被窝,失声痛哭,像当初被红杏抛弃时一样痛不欲生。人在临死之前,有着极其强烈的求生**。这是人的本能。付涛用泪水诉说着他对生命的无尽眷恋与神往。 哭声,从一个点发展成一条线,又由一条线形成一个面。面与面相互重叠,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众人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肆意漫延,很快淹没了船上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个角落里的每一个人。哭声冲天而起,上天也感动得直落泪。 尽管船员们每天在房间里烧香拜佛,但还是避免不了即将临头的大祸。船开到台湾海峡时,终于撑不住了。这天中午,船员们正在午休,忽然听见一声巨响,犹如地动山摇,众人为之惊慌失措。付涛一骨碌从床上弹起来,拉着田艳懵头转向地往外跑,一直跑到餐厅。餐厅是全船面积最大人口最为集中的活动场所,平时的一些重要活动都在那里举行。等到付涛赶到餐厅时,里面已经人山人海。水手汪风正蹲在地上抱头痛哭:“船的肋骨又断了好几根,就连甲板都裂开了一条缝,船进水了,船要沉了,我们都死定了…”闻听此言,付涛的心猛地往下一沉,泪水不听使唤地模糊了双眼。 “没事的!没事的!大家千万要镇静!”不知何时,何船长像幽灵一样出现在众人面前。他一边吩咐大副带领甲板部弟兄前去堵漏,一边劝慰其它人镇静下来。他表面上镇定自若,但他说话的声音一直随着他的身体在颤抖。坦白说,他心里也没底。毕竟,这是一条有着35年船龄的老破船,而且船离台风中心又很近,谁能保证它不出一点意外? “狗日的,都是你惹的祸,拿弟兄们的生命开玩笑,我跟你拼了!”付涛挣脱田艳,朝何船长猛扑过去。 平日里,水手们忍气吞声,但在死神面前,他们的腰杆子变得硬朗起来。此刻,被冲动控制的付涛连老虎的屁股都敢摸,更何况一个小小的船长。付涛已经不再害怕失去铁饭碗。饭碗砸了,可以再换新的,但人的生命不可能再重来。 付涛用他那狗熊般的身躯重重地压在何船长身上,又用一只铁钳般的大手狠狠卡住他的脖子,再抡起一只虎虎生风的大铁拳在他身上起起落落。何船长无力还手,也不想还手。就在付涛凝聚所有力量举起最后一拳准备重重砸下时,他发现何船长眼里噙满泪水,顿时动了恻隐之心。望着何船长鼻青脸肿血流满面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狼狈样,想起他和这条老破船一样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付涛猛地松开攥紧的拳头,让它悬在半空中。何船长辛辛苦苦地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在他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没有好好安享晚年,相反却要为名利所累客死他乡。其实,何船长又何尝不是和付涛一样成了命运愚弄的对象!面对这样一位可爱可恨可悲可叹的老船长,付涛还能说些什么呢?付涛无话可说。事已至此,埋怨已经多余。付涛惟一能做的就是在心里暗暗祈祷神灵保佑,希望船员们能够逢凶化吉,平安度过此劫。 付涛最终出人意料地扶起了何船长。何船长紧紧拽住付涛的胳膊,气息奄奄地说:“是我不好,是我连累了大家!”没等何船长说完,在场的船员们又开始哇哇地哭得死去活来。 “船长,漏洞在货物下方,根本无法堵漏,看来只有弃船了!”大副犹如一只落汤鸡,耷拉着脑袋出现在餐厅门口,泪水夹杂着雨水滑过他的脸庞,声音哽咽着。 “我们船正离岸越来越近。二副已向岸台发出求救信号,救助的直升机马上就到,大家不要慌乱!”何船长尽可能掩饰内心的恐慌,竭力将语调说得平缓而又充满安慰。 “风狼这么大,救助船根本无法出海,就连直升机都无法起飞。你他妈的就不要再骗人了,大家都被你害死了!”谁都知道何船长所说的救助是不现实的。有人沉不住气了,揭穿了何船长美丽的谎言。 这时候,不论何船长如何自圆其说,船员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船是保不住了,而短时间内救援队伍又无法赶到,大家能不能活命就只有看各自的造化了。想起临死之前无法和家人见上最后一面,船员们绝望透顶。 “我建议大家在船沉以前,每人通过船上的卫星电话和家人通话一分钟,就当是留下最后的遗言吧!”何船长一语惊醒梦中人。船员们如饮醍醐,如梦初醒,当下一哄而散,径直朝电报房蜂拥而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