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第3/3页)
至直奔梯而下…方婉萱没有,她压抑住心中的悸动,只有举手轻摆回应。 “再——见——”再见之声虽细仍可听见回荡在黑夜之中。 此刻的唐逸像极了十五、六岁的少年,纯真可爱。 如果他们早十年相遇,甚或早在童年相识,现在就不会发展成这样子!再见! 如今只能说再见。 唐逸就这样一直在风中挥著手,那人果真在灯火阑珊处等她? 方婉萱看了整个心都揪在一起了。 “呼——呼——”徐祖芸翻了个身打起呼来。女生也会打呼的,别以为只有男人会。 方婉萱直希望自己和徐祖芸,一觉睡到天明就好了。 她再由窗口望下,唐逸仍做著重复的动作!她能“相信”唐逸吗?他真的“改变”了? 她的眼泪再度滑下冰冷的面颊。 一直到天明,唐逸才用力一挥,做了最后的道别。 *** 台北方婉萱把自拍的放大相片和“日出”照摆在了一块!对唐逸而言,方婉萱不就等于“日出”吗? 方婉萱的两个弟弟都不住在家里,他们住校,全是大学生。一个大三、一个大一。方家如今只有爸妈和她同住。 方爸是个做了一、二十年仍升不了级的公务员,方婉萱必须要帮忙负担这个家的经济开销和两个弟弟的学费。人说母女连心,不过婉萱在家一向是个沉默的孩子。 同她最亲的人,反而是好友徐祖芸。 “妈——”她轻唤了一声。 方妈正在厨房整理收拾。“婉萱,有事吗?”方妈知道女儿有事才会找她的。 “妈!你真的喜欢当家庭主妇吗?”她脱口而出。 方妈笑了笑!丈夫下班回来有个舒服的家,孩子放学回来有个温暖的窝,这就是女人一生最大幸福成就。 “妈!你有自己想过的生活方式吗?”方婉萱从没问过。“婉萱!一根草一点露都是生活,生活无所不在。”方妈书读得并不多,可是自有她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妈!如果我不在家了…”方婉萱做了个假设。 “傻孩子,女孩子长大总要嫁人的!家里的事不用你cao心!mama有私房钱的!” 方妈平日在家会做些手工。 “妈——”方婉萱的脸上有著无限的歉意。 “去吧!想去哪儿就去吧!是时候了!”方妈含著笑,温暖无限。 方婉萱回到台北后,不停地反覆思考,她是不是做错了决定。 女人也需要工作,她从不否认这点。而“工作”的定义又是什么?“家庭主妇” 不也是种工作。何况她也不是不想做家庭主妇,她是怕自己遇人不淑嫁错郎了。“花田”小屋。 “我的小说经过长期的蕴藏,终于要开工了!”这种话徐祖芸讲了N遍了。方婉萱听听而已,她没当真。 “女主角就是我本人,而你是最佳女配角!”徐祖芸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那男主角呢?”方婉萱顺她口风。 “不告诉你,总之不是唐逸就是了!”徐祖芸故做神秘状!方婉萱没再猜下去,因为“唐逸”二字太敏感了。 “你去找他吧!你这次回来台北后根本就魂不守舍,你的人在这儿,心却不在这儿!” 最近徐祖芸讲话的哲理多了,她从哪里学来的? 徐祖芸有些不好意思地迳自解释:“没办法啦!人家打长途电话来找我,我总要陪他哈啦两句!”“他”是谁?方婉萱不问即知。 谁知徐祖芸连忙摇手,一看便知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我和那小胡子可没怎样,他只是我嚼舌根的对象!”难怪最近徐祖芸少打给方婉萱了,原来是在“热线” “他说你这种情形就像电影‘钢琴师与他的情人’里的女主角心境一样,她人虽嫁到别地,可心却留在故里,那架钢琴就是女主角的心,没有了心,她当然不快乐。”徐祖芸竟然大嘴巴把方婉萱的事全讲给了陈书豪听,方婉萱白了她一眼。 “他们是哥俩好,我们是姐妹花嘛!”徐祖芸红著脸辩解道。 的确!方婉萱每天早上起床时,好像都听到来自山谷的回音。“再——见”、“再——见” 她该去吗?去苗栗的“永和山”? “绿地”杂志社想要派方婉萱出国去驻地采访,最近杂志社想把“视野”放大到国外去,多做一些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报导,她正考虑要不要接受这个任务。 “不要去!最近飞机常常掉下来!”徐祖芸猛摇手反对! “而且红颜薄命,你看英国黛安娜王妃跑到法国巴黎去,结果出车祸死了!你可别向她看齐,还是乖乖留在台北等著看我的大作吧!”徐祖芸牵强附会著,无非就是不想她出国就是了。 方婉萱整理好行李,护照也带齐了。 “方婉萱,你敢上飞机我就和你绝交,这次我是和你说真的!”徐祖芸哭哭啼啼地要胁方婉萱,谁知道她是真是假。 “我说的真的哟!”徐祖芸威胁不成只好撒娇。 方婉萱不为所动,因为她心不在焉。 今天一早起床,她似乎没听见以往的“再见”回声。 “别走啦!”徐祖芸撒娇不成只好施展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缠功! 方婉萱拿著护照,就要登机了。 “跟你说一件事,本来陈书豪叫我保证不能说的!”情急之下徐祖芸只好随便编个谎来骗方婉萱。 “你是不是要告诉我,唐逸得了绝症无药可医?”方婉萱代替她讲下去,这是三流言情小说的公式情节。 “你怎么知道,你偷看过我的小说!”徐祖芸大声惊呼!方婉萱向前走走停停,她的“心”在呼唤著她。她听到“再见”了,这天的再见是来自她的“心”中。 “得绝症无药可医的是我!”方婉萱回头抛下这一句话。 “爱情病”好比绝症,无药可医,惟有不断地延续爱苗才能滋长生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