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6地主群 (第1/4页)
26 地主群 在我们那一带,地主很多,但他们的物质状况并不特别令人羡慕。我们这一家大概要算是最富裕的家庭;比我家更富有的只有一个我前面讲过的乐园镇的领主,但是,因为他只偶尔来庄地上小住一段时间,所以地主圈子里的人不大谈起他①。其次是三、四个拥有五百至一千名农奴(分散在各省)的中等地主,再次是一批拥有一百五十个或者不到一百五十个、乃至几十个或者几个农奴的小地主。 ①为数不多的几个地主,拥有大量收代役租的庄地,在别的省里建有庄园。从来不上我们那儿来;这样的地主;我这里就不谈了——作者 有些地方,五、六个地主庄园挤在一个镇子上,因此耕地交错的现象极为严重。但庄主之间却很少发生争执。第一,人人都很清楚哪些地是自己的地;第二,经验证明,近邻之间的争吵是没有好处的:它会导致无穷无尽的纠葛,妨碍公共生活。因为这种公共生活是多少还能排遣一些寂寞的唯一的途径,而寂寞又跟穷乡僻壤中与世隔绝的生涯结了不解之缘,所以大多数明达之士对于土地布局的混乱状况宁可听之任之,也不愿为此兴起争端。因此,关于地权规划问题,尽管政府当局三申五令,却始终无从下手:大家都知道,一旦将规划付诸实行,准会闹得动起武来。 然而有时也会发生这样的事: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地主的低矮、阴暗的小屋里,出了一个讼棍,或者简直就是一个无耻小人,他存心制造摩擦,并且在包揽讼词的书记挑唆之下,四处散布毒素。流毒所至,地主们纷纷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开始寻找自己的东西;诉讼案件不断发生,渐渐地把所有的邻里卷了进去。为了一小块几十平方俄丈①的土地,始而争论,继而对骂,终至演成公开的仇恨。仇恨愈结愈深,竟至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同一个镇上的乡邻不但互不往来,而且在途中相遇时也赶紧掉头而去,甚至在教堂里也会吵得不可开交。不用说,结果总是强者得胜,弱者败阵。后者打不起官司,不得不求和。这些处处吃亏的人来求饶了。这时,谢主宏恩,狗窝里便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 ①一平方俄文(或沙绳)约合我国三十六平方尺多。 当然,住深宅大院的地主们,可以避免那些彼此住得太近的地主们无法避免的拥挤,但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加枯燥乏味。他们很少出门,只在秋季里出去打打猎,而产业提供的资源极为有限,又不足以充实他们的生活。热情的主人是少见的例外;大多数人满足于现行制度,因为现行制度保证了他们的生活必需,给了他们相当多的闲暇,使他们有权被人称为老爷或太太。这里不妨指出,这些在物质生活水平上略微高出小地主的地主们,却看不起比自己低微的同类,而且一般说来,他们过于容易地就染上了自高自大的恶习。 地主的庄园建造得极不美观。他们想要筑个窝的时候,便竖起兵营式的一长溜屋架,内部用板壁隔成若干小房,用青苔填满墙壁上的缝隙,铺上木板房顶,然后凑合着居住在这种简陋的屋子里。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屋架渐渐干裂发黑,屋顶漏雨。寒风钻进窗缝,湿气通行无阻地浸入各个角落;地板松动,天花板上印满污迹,整个房屋因为年久失修,渐渐下沉、腐朽。冬季里,他们在墙上包一层麦秸,用木条将麦秸压住;但这并不足以抵挡寒冷的侵袭,因此早上和夜里不得不生火炉。不言自明,比较富足的地主,他们的住宅造得宽敞牢固得多,不过建筑物的总的格局却是相同的。 谈不上什么生活上的舒适,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如画的景物。为了躲避寒风,庄园大都建造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主宅两旁是各种杂用房屋,主宅后面是菜园,前面是小庭院。既没有花园,甚至也没有哪怕是用来增加收入的果园。难得看到天然的矮树丛或者白桦绕岸的池塘。紧靠在菜园和杂用房屋后面的是主人的田地,田里从早春到晚秋都有人在干活儿。地主完全可以站在主宅的窗前监视农民干活,并为未来的丰收或歉收而高兴或发愁。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话说回来,尽管物质资料不很充裕,却也并不感到十分匮乏。只有那些最小的地主,有时入不敷出,才去寻找补助:他们带着孩子从一些村邻投奔到另一些村邻,扮演着不大光彩的丑角和食客的角色。这种比较满足现状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生活费用低廉,而大部分是由于要求很低。几乎一切都是自己家里生产的,不用花钱去买。只有衣服、白酒和偶尔买点杂货需要支付现钱。在某些地主家庭里(甚至并不是最没有钱的地主家庭里),只在大节日里才喝茶,至于葡萄酒,压根儿没听说过①。李子酒、果子露酒、克瓦斯、蜂蜜,这就是通常的饮料,而家制的盐腌醋渍的食物则是家常便饭。菜饭全是自家生产的东西,只有鲜牛rou是例外,所以只偶尔吃一顿。家里的人既不知所谓好菜为何物,对于这种家常便饭也就心满意足,而且连客人也不存非份之想。有油水就成——这就是那时候的地主款待客人的准绳。 ①指卡辛商人捷尔里科夫酿制的各种牌号的葡萄酒。我不知道这种混合饮料究竟有多大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