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石头记上 (第1/4页)
第三章 石头记(上) 第三章石头记 在不经意间,红色妖姬开始慢慢占据汤禾米的网上时空。他发现她是个很好的听众,从不置疑,从不挑剔,几乎对他的话保持着盲从的信任,并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索欲。与那些急于与他过招一较高低的网友不同,他们聊天的时候,没有刀光剑影的气息,而是平和的、家常的、温存的,不大像是行走网路中,却似于清寂的院落两相对弈,古典、隽永。 汤禾米的倾诉欲,在红色妖姬那儿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她交谈,比讲课过瘾。讲课所面对的,是一帮心不在焉的混蛋,但红色妖姬绝对不会同时聊上好几个人,这只要从她一刻不停地回应和对答中就可以确信。她的专注,让汤禾米觉得了一种被尊重的快慰,他逐渐把别的QQ联线给删除掉了,仅仅留下红色妖姬,一开电脑,就能看到那梳着小辫子的卡通图像在屏幕上晃啊晃啊的。 最悬奇的是,在结婚未遂的那段时期,每当他与柴绯发生争执,总是速速回家上网,呼叫红色妖姬,在与她妙趣横生的对话里忘却烦忧。这种时候,红色妖姬通常都在,仿佛刻意等待着他。对此,汤禾米没有想得太多,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问一问红色妖姬的性别年龄职业什么的,她起了一个女性化的网名,他便理所当然地相信她是女人,如果她说自己是一位年届古稀的老头,他也会信的。这些都不重要,他要的其实是她的耳朵,他要沿着那个忠实温暖的通道,倾泻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事情,那样的感觉,犹如便秘许久之后的一次顺畅。 [魔鬼撒旦]:喜欢喝茶吗? [红色妖姬]:喜欢啊,我对茶艺很感兴趣的。 [魔鬼撒旦]:唐代对于茶道是很有研究的。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时候,发掘出一套银制茶具,包括茶碾子、茶罗子、笼子、盐台等。 [红色妖姬]:我记得书上讲,唐代是饮茶之风兴盛的肇始。 [魔鬼撒旦]:你知道得不少啊。唐朝陆羽的《茶经》里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饮茶之风起始虽早,但兴盛期确在唐朝。佛事的兴盛,使寺院资产丰富,而寺院所在地多为名山大川,适宜于茶叶的生长,因此饮茶的习俗在寺院里风行起来。 [红色妖姬]:古人饮茶有没有不同之处? [魔鬼撒旦]:有,当然有。现代的茶叶名称依据制作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既有经过烘炒的绿茶,又有经过烤制的红茶,还有加以各种花瓣的花茶等。唐代的茶叶则被称为团茶,几乎不经过人工加工。但饮用时的程序很烦琐,不能以开水一冲了之,而要先放进笼子里烘烤,待其干燥后取出,用茶碾子将茶叶碾成粉末——锅轴与茶碾子配套使用,茶碾子中有凹水槽,而锅轴是由执手和圆饼构成的,手执执手,圆饼在凹槽中反复滚动,将茶碾碎。粉碎后的茶叶还是不能直接饮用,要放到箩里,箩是长方形的,以细纱做成网面,底下还有小屉,用来盛茶叶细末,然后把茶末入炉烹煮,煮沸后加入盐、胡椒等调料,做成稀稀的糊状,这才算完。 [红色妖姬]:上帝!那不是饮茶了,那是吃! [魔鬼撒旦]:如今有些地方仍沿用吃茶的说法,恐怕与唐代风俗有关。被我们摈弃的习惯,被日本拣了去了,吃茶在日本盛行至今。 … 与红色妖姬交手之前,汤禾米在上网的间隙迷衷于聚会。他隔三岔五都要与朋友海喝一通,他的酒瘾比他的酒量大。 每回喝酒都在同一个地方,淡湾大学附近的东北菜馆。汤禾米不是为吃菜而来,因此点的总是那几样招牌菜,也不嫌腻味。酒的种类倒不拘,有时是白酒,有时是啤酒。红酒汤禾米是不沾的,那是女人的玩意儿,男人喝红酒,跟在胸大肌上戴奶罩一样变态。当然这是他的偏见。不过他的几个朋友是赞同的。 汤禾米为喝酒而喝酒,每喝必醉。醉之前他很沉默,一旦醉了,他不吐,也不睡,就是话多,眉飞色舞地侃。他侃的不是女人,不是钱财,而是诗歌、政治,激情澎湃、滔滔不绝。他那慷慨激昂的语调,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诗人或是政客。 陪他喝酒的人比较固定,一共三个,都是当年知青点一口锅里吃饭的伙伴。尽管汤禾米从前由于手脚笨拙没少挨他们的拳头,但他不计前嫌,与他们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酒友关系。 那三个哥们回城后动静不大,窝窝囊囊当了十来年工人,有两名下了岗,另一名尚在一间摇摇欲坠的化工厂当技工。下了岗的,一位摆水果摊,另一位卖汽车配件,发了点儿小财。但总的来说,都属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之一。 按说汤禾米的生活体验与他们绝对不在同一个层面,但很奇怪,他们四个人竟然风雨无阻地喝了十几年的小酒。这样的相聚,从汤禾米婚后第一周就开始了。那三位,前来参加他和安静的婚礼,数年未见,格外亲热,拍肩抚背的,都有一言难尽的意思,于是就约齐,到小馆子里,坐定,一个字,喝。 女儿出世后,汤禾米主动把不定时的聚会固定下来,差不多是隔周必喝,轮流做东。哥们的心思是什么,汤禾米不知道。在他,却是喝得海阔天空,豪情万丈。哥们将他视为文化人,把对文化的尊崇演化到了对他的敬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