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跳河 (第2/3页)
大抄子抄,一抄子下来半抄子水草,还挺沉,足有二十来斤。 有的地方水草长的太结实了,抄不动,便用叉子伸进水里,叉住水草,拧个两三下,让水草缠在叉子头,再端船,二人轮换着干,一个来小时,便捞了满满一船,水草堆的高高凸起,像个绿色的小山包。 又一叉子端来,只见水草种银光一闪,一个物体在水草中乱蹦,刘炳坤忙按住,扒开水草一看,是一条五六寸长的鲫鱼,正粗粗地喘着气。 “不赖,捞水草还能捞到鱼。”刘炳坤说。 “捞鱼,我捞水草还捞到过一个一斤多重的鱼呢,还捞到过一条蛇呢?”黑子坐在船尾,点起一支烟。 “咱捞了水草卸哪?”刘炳坤问。 “就卸岸边,不一会儿,专有附近养猪场的农民开着拖拉机拉走。” “他们拉这水草干甚么?” “喂猪,猪吃这水草又顶粮食又下火。”黑子猛吸一口烟说。 捞了一午,捞了两三船,他们顺流而下,快近中午时分,来到一座桥下。 “咱们再桥下背背荫。”黑子边说边把船划到桥下。 在太阳底下干了一午,虽然浑身淌水不显热,但后背赤罗罗地让太阳晒的,仍然感到火辣辣的,船到桥底,一股清凉的风徐徐吹来,浑身的暑热便散去不少。 黑子从人造革的提包里拿出盒饭,两人便在船吃了起来,吃完饭,一个倚在船头,一个躺在船尾,准备休息一下。 刘炳坤躺在船尾,似看不看地向远处的水面望着,半睁半闭着眼,睡意朦胧,远处一个涵洞口,有一丛绿色的水草长出水面,好似小芦苇般一丛丛挺立着,灼热的阳光下,几个黄尾巴,绿尾巴蜻蜓,正在一高一低地飞舞,转了几圈,便落到一丛水草的尖。 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头。刘炳坤想起了这句诗,心中道:这诗在这用也算恰当,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荷字改为草字,小字要改为水字,在这里应作:水草才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头。方为符合,正为自己能改名诗句而欣欣自得,猛然间发现,水草间好似有一个黑色的皮包。 “哎,那是什么?”刘炳坤用脚蹬了一下对面躺倒的黑子的脚。 “什么?”黑子睡眼朦胧。 “那,你看,那黑的?”刘炳坤指给他看。 “过去看看。”二人将船划将出去,用抄子抄起那黑色包样的物体,放到船,果然是个皮包,还是一个真皮好高档的皮包。 “谁把皮包扔到水里了?”刘炳坤问。 “谁知道啊,不知是谁不小心掉到河里的,让河水给冲到这里了。”黑子揉揉眼睛说。 “打开,瞧瞧里面有什么东西?”刘炳坤说。 于是黑子开始拉开拉锁,翻开包里五六个兜,除了几张空白信纸,一摞有颐和园作背景的相片外,就是五斤全国粮票,剩下就是一个手绢。 “这么好的包,怎么里面什么都没有?”刘炳坤说。 “谁知道?”黑子没了兴趣,把包扔到船水草堆。 “别是包主人被人杀了,连人带包扔河里,咱捡了包,可不要被当成嫌疑人。”刘炳坤说。 “最近,没听说这河段里飘私人,不太可能是被杀的人掉的。”黑子说。 “这个包可是牛皮的,瞧,水的有地方都长绿毛了。那皮子还挺的挺直,拉锁也没生锈。”刘炳坤说。 “可能是…”黑子若有所思。 “可能是什么?” “可能是小偷在颐和园附近,在车或在公园把人家旅客的包偷了,拿走钱后,把包顺手甩到河里了,河水就给冲到这儿了。”黑子说。 “你够会编的!”刘炳坤说。 捞了一个月的水草,刘炳坤对划船捞水草的工作已经适应了,虽然是临时工,一个月才挣三十块钱,星期天又没有休息,但是他觉得,有个工作总比没工作强,挣得少总比一分钱不挣强,划划船,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河面含氧多而又清纯的空气,看看绿水蓝天,听听鸟鸣,观观蝶舞,也是挺惬意的,陈鲁平问他:“你到水务局干甚么工作?” 他说:“划着小船水面巡视,捞点水草。” “这工作倒不错,清清爽爽的,不用再吸尘土了,对肺有好处。” 刘炳坤也确实感到,自从回北京后,自己的肺呼气也畅快了,也爽利了,尤其捞水草后,呼吸更觉得舒服,一口气吸进,好像能把整个肺叶涨满,一吐,又把肺里的浊气一口吐光,真爽。 可是在他一次出气时,嗓子眼却感到痒痒,一咳,好像嘴里有个小东西,他忙用手把那小东西掏出,一看,是个比火柴略细,火柴头般长短的小疙瘩,灰白色的,外面好想包着像鱼气般白白薄薄的一层皮。 这是什么,自己怎么咳出这么个东西,他放到手里,用指一捻,那层薄皮破裂,里面竟是干的灰色的灰,这灰太熟悉了,就像高炉钢壳和自己工作服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