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新传_第二十八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第4/5页)

的乱兵,打听侯朝宗的下落,却很少有正确的消息,只有耐着性子,慢慢地找去。

    左氏父子清君侧失败,但南京的局势并不乐观,因为左氏撤了江防,清兵趁机渡江,再利用明朝自乱的空隙,渡过了准水,直逼扬州。

    史可法急命诸将入援,可是那些将领为了自保实力,没一个肯去的。

    清兵的主帅多尔衮曾两度劝降史可法,都遭到史可法的拒绝,他们相互的书信往返,现在都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文献。

    尤其是史可法的复多尔衮书,正气洋溢,表现了中华读书人宁死不屈的气节,十分的感人。

    一方面坚攻,一方面死守。攻守双方,都是损失惨重,终于在弘光元年四月,扬州被攻陷了,史可法殉国,清军为了要立威,要明朝的将领们不敢再抗拒,同时也要报复攻扬州时所受到的损失,在攻占扬州后屠城十日,这十天里扬州成了个血腥地狱。

    除了一些侥幸逃出的,几乎很少有幸免的。

    清君屠杀的对象是史可法的部属,他们在史可法的忠贞大义的感召下,虽败而不投降的。

    清兵在城中搜杀残军,而且也把藏匿明军的百姓们也一并地屠杀,这也是历史上最残暴的一篇记实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并称为清初的两大暴行。

    扬州一破,人心惶惶,士无斗志,一个月内,就直逼南京,弘光帝才当政不到一年,就遭到覆亡的命运。

    马士英、阮大-,这些误国的权臣自然也跟着失势,先后地逃走了。虽然,大明的宗室还有一些逃出去的,像鲁王为大臣张维周拥立在绍兴监国。而郑芝龙、黄道周等又在福州拥立唐王。那只是一线的希望,大家都明白,靠着这些人要想击退这强悍的清兵是太困难了。

    但南京却是陷落了,江山易帜,河山易主,对金陵的百姓而言,明朝是覆亡了。

    在一般的读书人眼中,对明朝的覆亡却抱着更深的感慨,明朝之亡,不在敌人而在自己,这么大的一个王朝,如果不是从自己败起,再多的敌人都无法击败它的。

    因为中华一直是最强大的,人口最多,土地最大,文明最盛,在在都比别人强。

    满清虽是势如破竹,但多半还是靠着汉人的力量来击破汉人的,他们用来作前锋的,都明室的降兵降将,这些人何以会倒过枪矛,为敌人卖命而来攻打自己的朝廷呢?

    数到根本的原因,几乎要从明太祖洪武开始,这位从草莽出身的皇帝开始时是从白莲教的刘福通起家打出来的天下,心胸偏狭,多疑猜忌。

    而他对那些世家出身的将领们一直怀着猜忌,那一个将领的兵权一重,一定会受到他的排挤迫害。

    这样子虽然能造成集大权于一身的绝对优势,但也为了孙们树立了一个以猜忌理国的传统手段。

    将帅们无以安其位,无以用其才,皇帝们唯恐将悍而兵骄,以至于自毁长城,小人庸才当道。

    君上刻薄寡恩,臣下们自然而然地没有了感激效死之心,几乎每一个皇帝在位,都做过一两件大错事,冤枉地革退过功臣名将。

    而清人得以崛起,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崇祯帝杀了镇压北边最有力的袁崇焕。君不仁、臣不忠,这是一种自然的循环,也导致了明室的灭亡。

    侯朝宗终于在乱军中遇到了苏昆生,因而也知道了香君为他守义的忠贞情事,内心中是异常激动的,他这时已经雄心消尽,壮志成灰。

    读书人本以功名为第一前程,国已亡,家已破,苟全性命已经是万幸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了。

    他这时只有一个期念,就是找到了香君,同到归德的老家,老老实实地种田去,过个平凡的日子。

    战事还在继续着,战场却已移到了西南一带,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还有人在为着光复汉室而努力。

    各种的传说在民间传播着,那都是些不死心的人在鼓舞着复国的希望。

    像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在厦门举起了勤王的义旗,瞿式耜在广东高要拥立桂王朱由榔等…。

    这些传说并不是空xue来风,但都是一些分散割据的零星抗拒,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处的势力能够再次地创立一统的局面!

    虽然,有不少热血的青年,迢迢千里,奔向西南一带去参加抗清复国的壮举。

    但是侯朝宗却没有为这些消息所动,他已经看得很透澈,那些努力不会有太大结果的,满清本身的实力已经够强大了,何况还有不少实力派的明军将领投向清方,那已经不是一些零星的抗拒所能抵挡的。

    再者就是人心的向背,很多人都已经饱经流寇、兵患、天灾、人祸,颠沛流离之苦。他们对明朝朱氏一族,已经失去了信心,大部份的人都不想这个败落的王朝再恢复了。

    “汉贼不两立”的春秋大义,只是在读书人的心中有点影响的力量,大部份的老百姓,却很少明白什么叫尊王攘夷的大道理的。

    他们只知道要活下去,谁能给他们安定的生活,给他们吃饱肚子不受寒冻,他们就满意了,谁做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关系的。

    越近金陵,兵乱的迹象越少,朝宗的那一片爱国热情也越冷淡。

    南京城除了在清兵进城时乱过一阵子,现在又已恢复了平静,除了城门口多了一些带着花翎,拖着辫子的清军官兵外,几乎没什么改变。

    只不过秦淮河冷情了,旧院笙歌稀落,没有往日的繁华了,还有就是往日的欢笑沉寂了。

    大多数的老百姓们脸上一片茫然。

    亡国的悲痛使他们沉默,也使他们失去了追求欢乐的情趣,当然,一定还有一些新贵们起来的。

    但是在异族的统治下,即使得到的富贵,也不足以骄人的,他们多少还有点羞恶之心,穿上了清制鞑子的官服,他们不敢太过嚣张。

    苏昆生领着朝宗到香君匿居的小巷中去,却只看到一片残破的瓦砾与毁于劫火的满目疮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