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上帝安排的命运 (第2/3页)
第二十六团攻击无果,损失惨 尔维又立刻将第三十一步枪团调了上去,他知道。实力的时候了。如果不能尽快打通这条出路,恐怕他和他的这些士兵们,都将覆灭于此。双方围绕着道路两侧地几个山头反复争夺,很快,第二十六山地步兵团彻底垮了。而以英勇善战著称的“查理三世廓尔喀营也拼光了。 困兽犹斗,何况是自视上帝子民高人一等的欧洲联军们?可是无论他们用多么密集的冲锋,多么悍猛的攻击,唐正的第二师阵地。就象礁石一般粉碎了他们的进攻,狼花退去,只留下近千尸体。将这一片荒凉的山地染成了刺目地猩红。 — 下午两点左右,克拉克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向东的侦察分队回来报告说,几个狭窄路口也已经被中**队封死。而大量的敌军正沿着他们南下的道路攻击而来。 这时候克拉克才逐渐意识到,阻击自己的并非恰巧赶到的大清帝国的其他军队,也不是那个神出鬼没的郭松龄,而是林云早已精心布置好的军队! 随着各个方向地报告迭次送达,克拉克被迫做出了就地防守等待救援的决定,他把实力受损的英国远征军摆在灵山古道入口。依托洪水口村构筑防线。并将美国第七海军陆战队的那个营配属给英军。在从洪水口村到> 。防线相互支援。 做完这些之后,克拉克才感觉到非常饥饿。然而当他得知那是剩余的为数不多的口粮之后,刚刚有点好转的心情立刻又恶劣起来。他现在的困境已经不仅是武器装备上的损失造成的了,虽然撤退的时候士兵们拉上了七十五毫米地法国轻便炮。但这种三英寸的炮只对无掩蔽的部队有效。它不适宜于长距离炮击,更比不上威力很大的德国榴弹炮。 当然,在这样地山地环境下,它的作用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了。此外,法国参谋部把炮兵看作是对步兵的次要的补充;他们认为,集体精神将更能补偿技术上的不足。(法国的眼光进步多少,他们把炮兵看作多余的拖油瓶孩子。) 仓促的撤退不但丢失了大量的大口径的火炮,也丢掉了本来就没剩下多少的粮食。为了避免陷入平原上被围歼的命运,他们却落入了被围困在山里的悲惨境地。如果让克拉克有选择的机会的话,天晓得他会选择哪一种? 还是借用那个英国随军记者的文章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士气吧。在他的《一个英国人眼中的远东战争》一书中,关于东灵山战役。他是这么写的:一位俄国士兵忧愁地说“先生,你知道,我们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没有武器。”对此另一个士兵补充说“先生,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 然而关于这场战役中描写最多的,是在战役中后期联军士兵们的那种绝望,被饥饿折磨的痛苦,受到寒风大雪的摧残那孱弱的身体。“他们的眼中不再有光彩,浑浊无力,表情麻木不堪,拖着沉重的步伐顺从的在军官的命令下集合、解散。吃着从贫瘠的山村里挖出的不知名的植物根,全然没有了刚踏上这片土地上的骄傲与自豪。” “山里的雪下的很大,覆满了沟谷,每当寒风吹过,那些冻的瑟瑟发抖的士兵们就赶紧向篝火里添些树枝…也许比起在洋河边上被围困,这是个唯一的好处吧,至少人们还能找到这些赖以活命的燃料。” “我们的总司令官克拉克将军日益削瘦,那张脸上带着越来越多的病态,虚弱的身体和恐怖的现状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即使这样,在目前这种非常危急的处境下,他仍然能称的上是一位称职的联军总司令。” “起初,法国远征军的右翼在> 摩尔上校指挥下地英**队在洪水口村又被打败;最后。法军伸展出来的左翼,那个不知名的山包和一条无名小河之间,也差一点被清帝国的军队合围。这样一来,克拉克的“第一号防御计划”实际上就分裂成了几块碎片,而他随后利用这些碎片编织出了一个新计划。他决定。以东灵山主峰作中枢,使左翼和位于据点中央的部队向后撤退,而从已经稳住阵势地右翼抽调部分兵力,组成新的第二联合军团,用来加强左翼方面。当然,这些军事行动有效的巩固住了我们的防守阵线,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并不主动的进攻,这条防线能够坚守的时间一定会更加长久。” “然而战况一天比一天糟糕。站在一个对军事完全外行的人地角度上来看。我个人认为这场战役实际上已经结束了…除了遭到完全的失败之外,我看不出有任何突围的可能和实际的行动。在最初的进攻遭受到猛烈的反击之后,联军的士气已经遽然降低到了从洋河撤退后的最低点。” “有谣传说克拉克将军正在派出代表试图与大清帝国那个神秘的统帅进行谈判,与之相比,关于从天津及北京来的援军正在猛烈地向阻击我们的敌人进攻这一消息就显得无人关心了。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人们不忍心打破那些传播消息并信以为真的人幻想罢了。到了这步田地,谁还会那么残忍呢?” 至少在有一点上,这名英国记者是对的。那就是克拉克的确派出了代表与林云接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地防线没有完全崩溃的愿意之一。林云已经从怀来到达了东灵山阵地。就近指挥一向是他的风格,然而这一次,他完全象个置身事外的闲人…除了在后来下令围而不打以减少无谓的伤亡之外。 谈判的正式进行是在十二月中旬开始的。 对于这次谈判。那名记者有着与旁人不同的细微地心理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