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章舂寒料峭 (第1/1页)
第1章 舂寒料峭 宋仁宗天圣年间,党项人李德明趁宋辽连年征战,假意依托于宋,受封夏国公之位,内修政事,外养兵马,接连攻打回鹘、吐蕃等部落,国力日渐强盛后,李德明野心渐渐膨胀,时有不臣之心! 天门阵一役后,大宋虽获胜,但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遂与辽国萧太后议和,两国休战,进入了一段难得的休整时期,时值仁宗继位,其性格文弱宽厚,无甚主见,又兼宠爱太师庞藉之女庞贵妃,遂将政事交于庞太师打理。 庞太师为人阴险狡诈,结党营私,视财如命,为排除异己,大肆打压有功之臣,拔擢心腹以充要职,致使国内民怨沸腾,官场混乱。 一时之间满朝文武竟有半数是庞太师门徒,幸得八贤王赵德芳、双天官寇准在朝辅弼,庞太师才未能只手遮天! 这一天仁宗上朝,忽闻边关延安府总兵王成送来奏章,仁宗让内侍呈上来,打开一看,不由得打了个冷战。 只见奏折上写道:“臣延安府总兵王成启奏万岁:今日西夏送来战表,兴兵十万,由二王子李元昊领兵,侵入边境,扬言要夺我大宋江山! 为保社稷,臣率领本府将士英勇抗敌,只因寡不敌众,现已连输三阵,边关告急,祈求万岁速发救兵!”仁宗慌了神,急忙召八贤王近前,将奏折交给八贤王阅览。 八贤王阅毕,附耳与仁宗说了一番悄悄话,然后退在了一旁。听罢八贤王之语,仁宗心中稍安,朗声道:“西夏李德明,不思我大宋扶植之恩德,悍然犯边,今边关告急,延安府总兵送来求救奏章,不知哪位爱卿肯领兵挂帅,前往边关,抗击敌寇,扬我大宋国威?” 清亮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然而片刻过后,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作答。仁宗微愠,高声道:“难道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肯为朕分忧,领兵前去抗击西夏么?”满朝文武闻言面面相觑。 但却无一人敢上前领命,只是噤若寒蝉,将目光投向立于首位的庞太师。仁宗见状,也无可奈何,只得哀叹。 正在这时,双天官宰相寇准却出列道:“启奏陛下,臣保举一人,可退西夏敌寇!”仁宗大喜道:“爱卿推荐何人,速速道来!” 寇准看了一眼八贤王,见他微微点头,于是朗声道:“前三关大元帅杨延昭之子,忠勇侯杨宗保智勇足备,忠君爱国,可当此任!”仁宗恍然大悟道:“爱卿所言甚是。 若不是爱卿提及,朕差点忘了此事,那就依爱卿所奏,宣杨宗保入朝!”寇准还未谢恩,庞太师忽然出列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仁宗道:“太师有何疑虑?” 庞太师道:“前年,大元帅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贪功冒进,致使损兵折将,身死异国,杨延昭忧郁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后病故。 陛下念及杨延昭旧日功劳,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开恩加封杨延昭之独子杨宗保,命其随天波府众人前往火塘寨为杨延昭守孝,三年之内有事无事,不予调遣。 今守孝期未满,即宣调杨宗保回朝,臣唯恐不妥。再者,我大宋良将众多,何必偏让杨宗保挂帅出征,臣微末之见,有无道理,还望陛下三思!”仁宗知庞太师素与天波府杨家不和,看在庞贵妃的面上,本想附和庞太师之言。 但又想起边关吃紧,满朝文武无一人敢挂帅应敌之事,于是皱了皱眉道:“太师既然如此有信心,想必心中已有挂帅出征的人选,不知太师想举荐何人?” 庞太师被仁宗这么一问,自知没有退路,但他手下都是趋炎附势的庸才,上了战场几乎等于白给的货色。 就是想扶也扶持不起,只得硬着头皮道:“启奏陛下,现任三关统帅呼延丕显德高望重,精通兵法,代替杨延昭镇守三关已有两年多,辽人不敢近大宋疆域半寸,实乃迎击西夏之最佳人选!” 这呼延丕显正是那十四岁下边庭捉拿jianian相潘仁美的功臣,与天波府杨家也是过命之交,庞太师本不想推举呼延丕显。 但奈何手下无人,又想在仁宗面前挣个举贤用能的名声,于是才如此这般举荐。仁宗自言自语道:“这呼延爱卿倒是能担重任,不过若是让他前往迎击西夏,三关又该交给谁把守呢?”庞太师被仁宗问住了。 他的初衷只是不想让杨宗保担此重任,以免天波府杨家再添一功,所以并未考虑过其他,只得默然不语。寇准见状,附和道:“陛下英明! 呼延将军镇守三关,不可轻动,否则辽人见三关无强将守卫,必定又思犯界,到时两面受敌,情况只会愈加危急!依臣愚见,还是火速宣调杨宗保回朝,挂帅出征最为妥当!” 仁宗犹豫不决,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八贤王。八贤王正等着仁宗来找他,于是上前道:“陛下,虽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但凡事总有个轻重缓急,陛下虽下令杨宗保守孝三年,但那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而如今西夏来犯,边关告急,非比寻常,再者杨宗保离守孝期满已不足三月,已经尽了孝道。 此时宣他回朝并无不妥,还可以彰显陛下爱护忠臣良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八贤王此言让仁宗吃了颗定心丸,立即下诏,宣杨宗保回朝,封为征西大元帅,统领二十万兵马前往延安府迎击西夏! 庞太师见圣旨已下,无话可说,只得退下,满朝文武大半都唯庞太师马首是瞻,见庞太师点了头,更是无一人敢提出异议。 仁宗见边关忧患有人去平,心中大喜,命寇准亲往火塘寨传旨,当即退朝,回宫寻那庞贵妃去了。***再说杨家男女众将在佘太君的带领下,来到了火塘寨,安葬了杨延昭的尸骨,又在墓前搭了一个席棚,供守孝人杨宗保在此居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过去将近三年,离守孝期满已不足一月了,此时正值初春,春寒料峭,万物新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