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第4/6页)
太可惜;第五,这把火烧过以后,料理善后,极其吃力,残骸余烬,尘塞河道,数月不通,于国计民生的关系太大。 这5个理由,没有一个不当重视;有一于此,便须深长考虑,而况有5个之多。因此,大家一致认可徐文长的主张“捻勿来个!” 徐海之计,既不可行,然则可行之计又如何?胡宗宪向徐文长微欠着腰说:“一客不烦二主,索性请老兄划一策,付诸公断。如何?” 徐文长当仁不让,献了一条擒贼先擒王之计。胡宗宪分别征询胡元规与罗龙文的意见,无不表示赞成,而且提供了好些补充的意见。这一夕之谈,不但决定了方略,连执行的细节亦都商量好了。 但是,还不能马上见诸行动,因为这一计的最后决定权,cao在赵文华手中。 “汝贞!”赵文华直到听完才开口“听你的口气,似乎擒贼先擒王之计,已经无可变更的了?” 胡宗宪一愣,辨出他的语风有异,略略沉吟了一下,觉得有赶紧声明的必要“不,不!”他说“未得华公批准之前,自然不能算定案。” “这倒也不是这么说,你我还分什么彼此?”赵文华的话也说得客气“不过,倘或真的没有定案,我倒有点意见。” “是,是!请华公吩咐。” “我看倒是徐海的那计好!”此言一出,胡宗宪大惊失声,如照此而行,东南半壁,免不了一场浩劫,只怕非十来年不能恢复。 “你想,汝贞,”赵文华津津有味地说:“一举而歼贼上万,真正是千年未有的奇功!” 胡宗宪心冷了半截,知道要说服他放弃成见,不是三言两语可了之事,眼前只有沉着下来,等他说完了,再想法子应付。 “至于说杀降不祥,你擒贼擒王,不一样也是杀降吗?” “这有点不同的。”胡宗宪很谨慎地答说:“擒贼擒王,只杀有异谋的叶麻、陈东二人。裹协从贼者,朝廷王法,亦在矜恤之列。” “什么裹协从贼?这班人,哪一个不是血腥满手?他们该矜恤,死在倭刀之下的无辜百姓,可又怎么说?” 这话多少似是而非,但却不容易驳得倒。胡宗宪心想,既然他体恤百姓,便从百姓身上找题目、做文章,不失为对症发药之道。 “华公视民如伤的苦心,实在令人感动。我跟大家商量,最大的顾虑,亦就是为了百姓,第一,大火蔓延,难以控制;第二,料理善后,少不得征发民伕,重劳民力;第三浮尸满河,在这‘秋老虎’的季节,会生瘟疫,那可是件不得了的事!” “话不错。不过,只要事先料到了,应付起来也并不难。” 赵文华说:“防止火势蔓延,可用坚壁清野之法;料理善后,亦不必完全征发民伕,我把各路的兵都调了来帮忙。” 话越说越远,越说越拧了!胡宗宪唯有默不作声;而赵文华却越想越得意,越说越起劲。他说。自古以来,大兵之后必有大疫,这是上天以万物为刍狗的一种妙用;无用之人要多死掉些,有用的人才能吃得饱。不然生生不息的人口繁衍,而粮食不足,一定会搞成人吃人的禽兽世界,所以稽诸史实,每隔多少年的太平盛世就有一次大兵灾、大瘟疫,是无可避免的。 这种怪论,在胡宗宪闻所未闻,惊骇变色。但赵文华却全然无视于他的反应,只管自己继续大发议论:“而况,瘟神并无好恶,一视同仁,既能死我,亦能死敌。所以瘟疫一发生,便是天然退敌的大妙法;倭寇海盗为避瘟神,相戒裹足,说不定倒有十年八年的平靖。” 议论愈出愈奇,亦愈来愈荒谬。胡宗宪认为赵文华心智瞀乱,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为今之计,唯一的办法是让他冷静下来,因而以敷衍作为抚慰,连连点头说道:“华公的见解高超,令人有顿开茅塞之感。我照华公的指示,重新去部署。不过,这一条计,相当费事,我秉华公的密命,悄悄去办,华公自己亦切不可说奇。” “当然,当然。我不能连这点轻重都不知道。” 退回总督府,胡宗宪立刻找了罗龙文,顿足说道:“坏了,坏了!搞出大大的麻烦来了。”接着,他将赵文华的谬论,都讲了给罗龙文听。一面说,一面唉声叹气,真个是懊恼万状。 罗龙文很沉着,眨着眼想了好一会,慢吞吞地答道:“不要紧,我有一计,必可使他回心转意,尽抛成见。” “喔,”胡宗宪急急问道:“计将安出?” “只有在赵忠身上打主意。” 原来是让赵忠进言——所进之言,自是一套能打动赵文华心的说法。胡宗宪听罗龙文的设计,大为赞赏。当然,满怀愁烦,亦都抛在九霄云外了。 “这话,是我找赵忠来说,还是就托了你?” “我替你去谈。”罗龙文答说:“以我的身分,比较能够畅所欲言。” “好!那就重重拜托了。我希望明天就能挽回。” 罗龙文点点头“大概可以!”他站起身来告辞,事不宜迟,我此刻就去办。” 于是他回家写了一个柬帖,派人送给赵忠,约他在莲花庵吃素斋。原来从嘉兴到苏州,这一带的鱼米之乡,有个陋俗,许多尼姑庵可供男客“随喜”;曲径通幽,禅房深深,花木之外,别有一番旖旎风光。赵忠很喜欢这个调调儿,所以请柬一到,欣然应约,未到黄昏,就出现在莲花庵了。 由于柬帖上说明“另有要事奉商”因此,赵忠一见面便问:“老罗,我们是先谈正事,还是先喝酒?” 一语未毕,有极清朗的声音在接口:“何妨一面喝酒,一面谈心?” 罗龙文和赵忠不约而同地转脸寻声,只见进门的是个丰神楚楚的半老徐娘,穿一领雪青僧袍,捏一串奇南香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