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奇针八法风水有异相面观气窥探内情 (第5/8页)
儿八经的肥rou一块。 之所以选择对此墓下手,是因为金代墓葬大多为中圆形或方形单室砖墓,一挖到底,不像别的朝代那么繁琐。而且金代多厚葬,随葬物中明器众多,不仅有堆成山的金银器或是玉器,也有精美名窑瓷器,名副其实的皮薄大馅。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马游击也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出来的,据说在这座墓里,不仅金银珠宝无数,还有一件极特殊的宝贝,名叫“火綄氅” 说起这火綄氅,据说是用火綄布剪裁而成。话说这火綄布只产于西域,与普通布匹不同,此种布乃是用西域特有一种称为火綄鸟的羽毛编织而成的。此布轻若鸿毛,入水不湿,火烧不破,极为御寒,是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时,西域曾进贡给朝廷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有再出现过。到了三国曹魏初年,魏文帝认为火的性质暴烈,不可能包含生物生长的气息,并在他的著作《典论》里明确记述:火綄布是不可能存在的。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把《典论》发扬光大,刊刻在了石碑上,竖在了太庙大门和太学里,同石经并存,奉为经典。 要说事儿就是这样,放屁吹灭灯,就是巧了!这边刚刚立碑,西域派人竟然再次送来了火綄布制成的袈裟。魏明帝大窘,赶紧派人把碑刻中关于火綄布的论述全都铲除了,当时引为笑谈。 据马游击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当初在攻打大辽时,曾经缴获过一匹火綄布,后来便赏赐给手下的大将军阿切可脱脱。阿切可脱脱获赏此布后,便命人制成了一件斗篷,称为“火綄氅”据说就算是三九天,哪怕是大雪纷飞,滴水成冰,赤着身子披上它都不会觉得寒冷。这件东西后来就传到了此人手上,死后便随其一同下葬了。 这种事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马游击却深信不疑,认准了墓里有宝贝,这才要挖坟掘墓,盗宝火綄氅。第二十一章水井铁索坠玉像墓里白布裹死尸江湖人讲道义,这种支锅拉伙,什么事都得听支锅人的吩咐,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得乖乖地听话。无论是入墓还是打洞,抑或是最后坐地分赃,支锅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谁也不能顶嘴。 除了丁老鬼他们三个人,马游击还带了一个帮手,个子挺高,人也壮实,陕北汉子,都叫他“大个子”,看那身板就是有两下子,跟着马游击多年了,鞍前马后,出生入死,很受马游击器重。 将军墓就在赫图阿拉城城北的大山里,凭着马游击手上的残卷地图,一行五人穿林越岭,昼伏夜行,在深山里转了四五天,最后总算找到了当初被称为“盘龙谷”的地方。 据说当年的墓就葬在盘龙谷里,大伙本以为到了地方就开始挖墓,没想到,所谓的盘龙谷竟然是一道纵伸极长的峡谷,南北足有十余里长,一时都傻了眼了。这道山谷东西两侧高山耸立,谷内杂草没顶,脚下藤蔓绕膝,莫说找墓,连土都看不见,要在这十余里长的山谷内找一座几百年前的古墓,比大海捞针都难。 在马游击的带领下,几个人沿着盘龙谷一路南行,边走边看。四周丛林密布,遮天蔽日,分不清早晚,一整天下来也走不出多远。连续找了三四天,大伙可都有些扛不住了。要说吃不好、睡不好也行,这里面蚊虫铺天盖地,几天下来,咬得众人浑身都是红包,足足肿了一圈,再加上天天钻草稞子,空气也不流通,到最后,走路都打晃,头重脚轻,陆续开始发烧发热了。 马游击嘴上不说,可也没好得了哪儿去。他抽着大鼻涕,也是硬撑着,带着大伙满山谷乱窜,转眼又过去了将近一个星期,仍然是毫无头绪。照这样下去,顶多还能撑上三两天,要是再找不到将军墓,这次也只能无功而返,卷铺盖下山了,要不然这伙人非得死在这山里面不可。 一晃到了第十二天的头上,众人穿过一片石砬子,发现了一大片枯树林。 枯树长得很粗,恐怕三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显然长得有些年头了。看着一大片足有几百棵的枯树,这些人都是目瞪口呆,半晌谁也没有吱声。 马游击也是有了名的“土夫子”,大小墓xue掘了不下一百来个,乍一见这里树木干枯,与周围明显有异,就知道这地底下定有蹊跷。几个人在树林里转来转去,意外地发现树林正中有块地皮好像有翻动过的痕迹,用铲子就试着向下挖了挖。这一挖可不要紧,挖了不到五尺深,竟然挖到一块大青石板,掀开后,下面是一眼水井。 井口有五尺多宽,一条手腕粗细的大锁链直垂井下,绷得笔直。 马游击用手试着拽了几下,感觉锁链好像下面吊着什么重物,就让大家搭把手,拉拉试试。 大伙费了挺大劲儿,终于把东西从井里拉了上来,就是这尊玉石像。只是谁也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围着看了半天,都直晃脑袋。看样子像是玉石雕的,无论雕工还是玉质都不像是普通玩意儿,最后一致认定没准这就是当年下葬时的陪葬品。 还没找到墓就有所斩获,大伙都很高兴,先把东西藏好后,赶紧围着井口找墓,打算把墓里的东西弄出来后,再一起弄下山。 大伙以这口井为中心,从包里掏出“寻龙锥”,接好白蜡木杆子,分工分点,开始挨排往下打洞取土。 “寻龙锥”是一种探xue取土的工具,和“洛阳铲”相似,但是那阵子还没有发明洛阳铲,而这些人所用的这种工具,应该说是洛阳铲的雏形。锥头是圆尖空心的铁锥,上面可以连接木杆,再系上特制的绳索,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轻松地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的土层里,等到把锥子提上来后,在空心的锥头里就会带出一些地下的土来,用以识墓断代。 几个人不停地打洞取土,然后验看铲头里土质的变化,用了差不多一个多时辰,终于一锥子下去,带上来一撮“江米泥”既然有“江米泥”,问都不用问,这地下肯定有墓。又连下了几锥,最后确定了墓xue的大至范围。 这些人中,马游击和丁老鬼都是打洞的行家,二人脱下大衣,轮流打洞。钢铲翻飞,洞打得很快,天刚刚擦黑时,终于把洞顺利地打到了墓墙外。 金代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