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章课堂上写出《三重门》 (第1/2页)
第10章 课堂上写出《三重门》 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1998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 现在我们在媒体上常常看到说"一个留级生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一个17岁的少年写出长篇小说"什么什么的,好像《三重门》是韩寒留级后写的,是韩寒17岁时写的。其实严格地来说,韩寒的《三重门》写于留级前,写于16岁,也许开始准备的时间更早。 据说"三重门"出自《礼记·中庸》,即王天下有三重焉:礼仪、制度、考文。但不知怎么,"三重门"三个字,总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到中学生生活的沉重。不过,中国学生生活的沉重实在是"命中注定"的。我们的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会有电脑,会有五笔字型这种汉字输入方法。而现在竟巧合得我们只要用五笔字型打一下词组"沉重"的码(IPTG),不加选择的话,跳出来的就是"学生"。 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1999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接近尾声了。我提议等他写好后帮他复印一份,万一原稿弄丢了可惜。我是趁给他复印的机会才看上一遍的。小说情节淡淡,但语言老练、幽默得不可思议,看着看着常常会忍俊不禁。看他的小说,你绝对不可能一目十行去看情节和故事,而是十分愉悦地欣赏他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我对他的小说是充满信心的,而且他的一手钢笔字也十分漂亮,没誊写过的草稿就是正式的书稿了,也就这么一稿就完成了。 在1999年3月28日去上海市区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复赛时,《萌芽》的胡玮莳和赵长天知道了韩寒写了部长篇小说的事,于是就约定写好后让他们看看。 参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 胡玮莳看后赞叹不已,马上送给了赵长天看。 赵长天读后,自然知道它的价值,便推荐给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 可是半年过去了,这家出版社没有给韩寒回音。最后,这家出版社的有关编辑"公事公办",并没有因为名家的推荐而放弃或改变自己的选稿标准。他在给韩寒的退稿信中说:"人物描写概念化,缺少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小说的青春味、校园味不足,缺少生活气息…小说的文字较油滑调侃,表现了中学生的某些阴暗心理…","小说某些地方格调不高,使人怀疑作者本身的品位…" 1999年12月,曾在《文汇报》上看到过一篇题为《语文考试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的文章的作家出版社编辑袁敏(《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责任编辑),在上海组稿时和《萌芽》联系后,得知《萌芽》编辑部看过韩寒小说的两位编辑都毫不掩饰对韩寒才华的赞赏,同时也对这部小说能否出版似乎有些担忧,便马上和韩寒联系。韩寒因为上晚自修要到晚上九点半以后才能回到寝室,所以袁敏一下子没能和他联系上,只得把电话打到家里来,要我想办法转告韩寒,让他尽快将书稿送到她在上海的住宿处。 晚上九点半以后,我打通了韩寒的电话,转告了袁敏的意思。 次日上午,韩寒即将书稿送到了袁敏住宿的宾馆。 韩寒捧着厚厚的一叠稿子,坐在袁敏面前,充满自信地说:"我要的不是比《花季·雨季》好一点点的东西,我要的是独一无二、旁人无法替代的最棒的东西。" 后来,袁敏在《作家文摘》上撰文《我编<三重门>》时说:"他的大言不惭表现得如此坦荡、率真,让你无法计较他的狂傲。" 韩寒还坦率地告诉袁敏:《中文自修》杂志曾选载过《三重门》其中两章,但删掉了许多可能会"遗毒"同龄人的东西。 当时袁敏虽然尚未看过《三重门》的稿子,但她心里似乎已经认定:这个不惜以六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为代价的少年创作的长篇处女作,将由她来当责编了。 袁敏表示,很快会给韩寒回音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