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_卷一百七志八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卷一百七志八十二 (第1/6页)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选举二

    学校二

    学校新制之沿革,略分二期。同治初迄光绪辛丑以前,为无系统教育时期;辛丑以后迄宣统末,为有系统教育时期。自五口通商,英法联军入京后,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先是交涉重任,率假手无识牟利之通事,往往以小嫌酿大衅,至是始悟通事之不可恃。又震于列强之船坚砲利,急须养成繙译与制造船械及海陆军之人才。故其时首先设置之学校,曰京师同文馆,曰上海广方言馆,曰福建船政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等学堂。

    京师同文馆之设,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请,始于同治元年。初止教授各国语言文字。六年,议于同文馆内添设算学馆。时京僚瞢于时务,谤讟繁兴,原疏排斥众议,言之剀切。谓:“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中国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苟不藉西士为先导,师心自用,无裨实际。疆臣如左宗棠、李鸿章等,皆深明其理,坚持其说,详于奏牍。且西人之术,圣祖深韪之矣,当时列在台官,垂为时宪,本朝掌故,不宜数典而忘。若以师法西人为耻,其说尤谬。中国狃于因循,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耻乎?学期適用,事贵因时,物议虽多,权衡宜定。原议招取满、汉举人,恩、拔、副、岁、优贡生,并由此出身之正途人员。又拟推广,凡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与五品以下进士出身之京、外各官,年在三十岁以内者,均可送考。三年考列高等者,按升阶优保班次,以示鼓励。”诏从其议。

    上海广方言馆,创设于同治二年。江苏巡抚李鸿章言:“京师同文馆之设,实为良法。惟洋人总汇地,以上海、广东两口为最。拟仿照同文馆例,于上海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近郡年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聘西人教习,并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课以经、史、文艺。学成送本省督、抚考验,作为该县附学生。其候补、佐杂等官,年少聪慧者,许入馆一体学习,学成酌给升途。三五年后,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精通番语,凡通商、督、抚衙署及海关监督,应设繙译官承办洋务者,即于馆中遴选派充。庶关税、军需可期核实;无赖通事,亦稍敛迹。且能尽阅西人未译专书,探赜索隐,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由渐通晓,于自强之道,不无裨助。”上谕广州将军查照办理。

    福建船厂,同治五年,左宗棠督闽时奏设,并设随厂学堂。分前、后二堂。前堂习法文,练习造船之术;后堂习英文,练习驾驶之术。课程除造船、驾驶应习常课外,兼习策论,令读圣谕广训、孝经以明义理。首总船政者为沈葆桢,规画闳远,尤重视学堂。十二年,奏陈船工善后事宜:“请选派前、后堂生分赴英、法,学习制造驾驶之方,及推陈出新、练兵制胜之理。学生有天资杰出,能习矿学、化学及交涉、公法等事,均可随宜肄业。”寻葆桢任南洋大臣。光绪二年,奏派华、洋监督,订定章程。船政学堂成就之人材,实为中国海军人材之嚆矢。学堂设于马尾,故清季海军将领,亦以闽人为最多。

    天津水师学堂,光绪八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设。次年招取学生,入堂肄业。分驾驶、管轮两科。教授用英文,兼习cao法,及读经、国文等科。优者遣派出洋留学,以资深造。厥后海军诸将帅由此毕业者甚夥。

    鸿章又于光绪十一年奏设天津武备学堂,规制略仿西国陆军学堂。挑选营中精健聪颖、略通文义之弁目,入堂肄业。文员原习武事者,一并录取。其课程一面研究西洋行军新法,如后膛各种枪砲,土木营垒及布阵分合攻守各术。一面赴营实习,演试枪砲阵势及造筑台垒。惟学生系挑选弁目,虽聘用德国教员,不能直接听讲,仍用繙译,展转教授,与水师学堂注重外国文者不同。初制,学习一年后,考试及格学生,发回各营,由统领量材授事。其后逐渐延长年限,选募良家年幼子弟肄业。迨庚子之变,学堂適当战区,全校沦为灰烬矣。

    此外广东水陆师学堂,则粤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奏设。之洞调任鄂督,二十一年又奏设湖北武备学堂,其办法课程,水师分管轮、驾驶两项,陆师分马、步,枪、砲,营造等项,大略参照北洋成法。洎海军成立,新军改建,此类学堂,南洋及各省增设日盛,不具述。

    至湖北自强学堂,亦之洞创设。初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惟方言一斋,住堂肄业,馀三斋按月考课。其后算学改归两湖书院教授,格致、商务停课,本堂专课方言,以为西学梯阶。方言分英、法、德、俄四门,亦类似同文馆之学堂也。

    光绪丙申、丁酉间,各省学堂未能普设,中外臣工多以变通整顿书院为请。诏饬裁改,礼部议准章程,并课天算、格致等学。陕西等省创设格致实学书院,以补学堂之不逮焉。

    大抵此期设学之宗旨,专注重实用。盖其动机缘于对外,故外国语及海陆军得此期教育之主要,无学制系统之足言。惟南洋公学虽亦承袭此期教育之宗旨,而学制分为三等,已寓普通学校及豫备教育之意旨。

    先是光绪二十一年,津海关道盛宣怀于天津创设头、二等学堂。头等学堂课程四年,等一年习竣,欲专习一门者,得察学生资质酌定。专门凡五:一工程学,二电学,三矿务学,四机器学,五律例学。二等学堂课程四年,按班次递升,习满升入头等。意谓二等拟外国小学,头等拟外国大学。因初设,采通融求速办法。教员既苦乏才,学生亦难精择,无甚成效。

    二十三年,宣怀又于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如津学制而损益之,经费取给招商、电报两局捐助。奏明办理,因名公学。分四院:曰师范院,曰外院,曰中院,曰上院。外院即附属小学,为师范生练习之所。中、上院即二等、头等学堂,寓中学堂、高等学堂之意。课程大体分中文、英文两部,而注重法政、经济。上院毕业生,择尤异者咨送出洋,就学于各国大学。意谓内国大学猝难设置,以公学为豫备学校,而以外国大学为最高学府。论者谓中国教育有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后改归邮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