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初详红楼梦 (第3/4页)
舅舅姓什么,是哪里人,总该知道。庚本显然是牵强的补笔。 全抄本第二十四回第六页有“晴雯又因他母亲的生日接了出去了”庚本“晴雯”作“檀云”我认为这是重要的异文,标明有一个时期的早稿写晴雯有母亲,身世大异第七十七回。 “晴雯”、“檀云”字形有点像,会不会是抄错了?或是抄手见檀云名字眼生,妄改晴雯?这里写宝玉要喝茶,叫不到人,袭人麝月秋纹碧痕与“几个做粗活的丫头”都有交代,解释她们为什么不在跟前。这句要是讲檀云,那么晴雯到哪里去了?所以若是笔误或妄改“晴雯”那就是这时期的早本没有晴雯其人。 如果这句确是说晴雯,那她将来被逐──如果被逐的话──是像金钏儿一样,由母亲领回去。如果正病着,有母亲看护,即使致命,探晴也没有这么凄凉。如果不是病死,是自杀,那就更与金钏儿犯重。不由得使人疑心,早本是否没有逐金钏这回事?这个疑问,我们在研究改写过程的时候会有一些端倪。 檀云二字“夏夜即事诗”(第二十三回)与芙蓉诔中出现过:“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都是麝月对檀云。既有麝月,当然可以有个丫头叫檀云。 第三十四回袭人“悄悄告诉晴雯麝月檀云秋纹等说:‘太太叫人,你们好生在房里,我去了就来。’”这里檀云不过充数而已。全抄本作“香云”当是笔误。 假定早本有此人,第二十四回是檀云探母,晴雯在这时期还不存在,后来檀云因为“没有她的戏”终归淘汰。此外唯一的可能是本无檀云其人,偶一借用这名字。晴雯探母,庚本代以檀云,是已经决定晴雯没有家属,只有两个不负责的亲戚。 明义“绿烟琐窗集”有廿首咏红楼梦诗,题记云曹雪芹示以所著红楼梦。看来甲戌前曾有一个时期用红楼梦书名,脂砚甲戌再评,才恢复旧名“石头记”廿首诗中已有一首咏晴雯与芙蓉诔,一首玉钏尝羹。有玉钏尝羹,当然是有金钏之死。明义所见红楼梦已属此书的史前时代。第二十四回还更早,晴雯的悲剧还没有形成,即有,也是金钏的故事。 第二十五回异文最多。凤姐到王子腾家拜寿回来,全抄本作“见过王夫人,便告诉今日几位客,戏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语。”庚本作“拜见过王夫人。王夫人便一长一短的问他今儿是几位堂客,戏文好歹,酒席如何等语。”“拜见”王夫人,倒像金瓶梅里的妇女,出去一趟,回来就要向月娘磕头。红楼梦里没有这规矩。王夫人对于应酬看戏没有兴趣,是凤姐自动告诉她更对些。这一段似是全抄本好,不过文笔欠流利。 接着宝玉回来,缠着彩霞与他说笑“一面说,一面拉他的手只往衣内放。彩霞不肯…”(全抄本)庚本无“只往衣内放”下句作“彩霞夺手不肯”全抄本语气暧昧,似有秽亵嫌疑,不怪贾环杀心顿起“便要用热油烫瞎他的眼,便故意失手把一盏油灯向宝玉脸上一推。只听宝玉嗳哟一声,满屋里漆黑。众人多唬了一跳,快拿灯来看时…”庚本“油灯”作“油汪汪的蜡灯”无“漆黑”二字,作“满屋里众人都唬了一跳,连忙将地下的棹灯挪过来…”“棹”字点掉改“戳”秦氏丧事,户外有两排戳灯,大概是像灯笼一样,插在座子上。疑是专在户外用的,校者妄改的例子很多。棹灯或者是像现代的站灯兼茶几。 全抄本显然是写室内只有一盏油灯,在炕桌上。贾环坐在炕上抄经。“一时又叫金钏儿剪蜡花”如果炕桌上另有蜡烛,油灯倒了,不会“满屋里漆黑”庚本作“蜡灯”是补漏洞,照应“蜡花”二字。只有一盏灯,也太寒酸,所以庚本另有“地下的棹灯”但是全抄本一声惊叫,突然眼前一片黑暗,戏剧效果更强。 庚本较周密冲淡。“拉着彩霞的手,只往衣内放,”也可能不过是写亲匿,终究怕引起误会而删去。 全抄本马道婆与赵姨娘谈:“若说我不忍叫你娘儿们受人折磨还由可…”“折磨”似嫌过火。庚本作“受人委曲” 马道婆索鞋面“挑了两块红青的”庚本只有“挑了两块”可见作者对色彩的爱好。大概因为一般人对马道婆鞋子的颜色太缺乏兴趣,终于割爱删去。 这一回最重要的异文自然是癞头和尚的话:“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五载矣。”各本都作“十三载”下文有“尘缘已满了”俞平伯说:“二字涂改不明,似‘入三’,疑为‘十三’之误,谓尘缘已满十之三了。” 如果十五岁是十分之三,应当是四十八九岁尘缘满。甄士隐五十二三岁出家,倒真是贾宝玉的影子。写他一生潦倒,到这年纪才出家,也是实在无路可走了,所谓“眼前无路想回头”(第二回),与程本的少年公子出家大不相同,毫不凄艳,那样黯淡无味、写实,即在现代小说里也是大胆的尝试。我着实惊叹了一番,再细看那两个字,不是“入三”是“大半”因为此处删去六字,一条黑杠子划下来“大”字出头,被盖住了:“半”字中间一划,只下半截依稀可辨;上半草写似“三”字。 十五岁“尘缘已满大半了”那么尘缘满,不到三十岁。这和尚不懂预言家的诀窍,老实报出数目,太缺乏神秘感。庚本此句仅作“尘缘满日,若似弹指”高明不知多少。 全抄本僧道来的时候,贾母正哭闹间“只闻得街上隐隐有木鱼声响,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庚本无“街上”二字,多出一节解释:“贾政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心中亦希罕。”这一句不但是必需的──不然荣府成了普通临街的住宅──而且立刻寒森森的有一种神秘的气氛。 宝玉这一年十五岁,当系后改十三,早稿年纪较大。第四十九回仍是这一年,宝玉与诸姊妹“皆不过是十五六七岁”(各本同),也是早稿。他本第三十五回传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她哥哥还想把她嫁给十三岁的宝玉。全抄本无“年”字,作“已二十一二岁”与十五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