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触目惊心的股市圈钱骗局)_第八章上市密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上市密谋 (第5/5页)

十分钟没有表情。

    到底怎么回事?冷霜月越来越觉得迷糊,王刚与杜子明之间难道真的闹出矛盾了?冷霜月心里有点不踏实,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王刚知道那个阴谋的真相?冷霜月回头望了望忙碌的王刚,在湖岛大世界那个鱼龙混杂的,乌烟瘴气的地方,冷霜月看到了什么叫手段。王刚为了摆平税务局长,也用了色相陷阱,也许这就是杜子明在讲授投资心理学时说的,利益面前,所有的行为都为狭隘的灵魂所左右。

    冷霜月走到王刚面前,将一堆没有整理完的上市预选材料抱到隔壁的办公室。这是王刚为了整理上市材料,专门为冷霜月设立的上市办,冷霜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上市办主任。杜子明一开始没有弄明白,自己是专家,怎么这个上市办主任让自己的学生担任了?

    杜子明听到了一些谣传,杜子明坚决不相信,冷霜月会喜欢那个满脸rou疙瘩的王刚。脾气暴躁,没有城府,甚至没有多少经营头脑,简单粗暴四个字形容王刚再合适不过。杜子明也弄不明白冷霜月到底什么背景,反正这个女人有点怪,得留意一点。

    当天下午,杜子明突然接到王刚的电话:“杜总,现在我们是该好好借助媒体,一是宣传宣传我们岛泉酒业,另一个可以堵堵竞争对手的嘴。”杜子明快步来到王刚的办公室,带着从宋如月那里拿到的现成封条,与王刚一同走到查封的库房。

    下午四点,主席台上,宋如月、赵春、王刚、杜子明以及各大报纸的副总编辑。王刚拿着一沓质检报告,杜子明简单介绍了来宾。“通过我们的查封化验,岛泉酒业的酒并不存在勾兑以及质量问题。”赵春的话一锤定音。几个副总编辑在台子上不断点头。王刚移过话筒:“质检报告已经出来,我们这次事故也是受害者,到底是谁在暗算我们呢?现在是一个敏感时期,我相信政府会有一个调查结果,我也相信暗算我们的不正当竞争者将受到制裁。”

    “这是阴谋?竞争者?”冷霜月望着春风得意的王刚以及满脸笑容的杜子明,这两个男人昨天还在电话中争吵,怎么今天开始这么默契呢?冷霜月有点莫名其妙。

    第二天,报纸上重要位置报道了岛泉酒业事件风波的前因后果,岛泉酒业正在筹划上市,现在滨海市竞争上市指标的企业很多,在一场争夺上市指标的时候,岛泉酒业突然出现勾兑甲醛中毒,质检报告并没有发现问题。赵春还将查封的勾兑酒当着媒体的面进行解冻检验,结果一切正常。冷霜月盯着媒体的一行字:竞争才刚刚开始,一场阴谋就被揭穿,滨海市的上市指标争夺中还有多少阴谋?

    “王总,上市的要求必须是公司成立满三年,还必须三年连续盈利。”许木作为国安证券的顶级投行人才,与杜子明为联大集团做过不少的上市承销项目。可是岛泉酒业从股份制改造到现在还不到两年,上市预选材料一旦递交,岛泉酒业将进入正常的上市准备程序中,一切都必须达到证监会的要求才能上市的。

    “这个问题好办。”陈诚抖了抖雪茄“当初南海药业上市的时候,南海药业还没有岛泉酒业有这样完善的生产销售系统,更不用说三年的底线,当初一成立就将预选材料整理好,第一年年底就将预选材料递交,结果不到两年就成功上市。”

    许木瞅了瞅这个独臂怪才,以前包装联大集团的公司的时候,最多就是在财务数据进行调整,没有生造公司的,今天陈诚言下之意就是生造公司上市。

    南海药业简直就是投行界的一个经典,化石级的案例,许木一直没有搞明白南海药业的cao作手法,可是传奇就传奇在,南海药业竟然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南海的明星,中国股市的牛股明星,但是许木从没有听说南海药业是陈诚策划上市的,而陈诚口口声声说南海,难道南海药业真的是陈诚策划的?许木有些怀疑陈诚的话:“难道你将时间提前?”

    陈诚用雪茄指着许木:“你是京安证券的顶级投行人才,现在算开了一点儿窍,上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陈诚灭掉了手中的雪茄,在一张纸上用笔画了一个流程图。

    “原来你说是这样,果然是高人,让我许木大开眼界。”许木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陈诚早已布下了岛泉酒业的上市棋局:岛泉酒业的总股本增资到一点五亿股,其中法人股的比例达到一点一二五亿股,三千七百五十万股成为自然人股,这部分股份进行公开发行。这样就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对工商注册的资料、税务档案等进行全面调整,这个只要有深市政府的批文就顺利得多。

    陈诚担心王刚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主管经济的副省长与滨海市的市长,能否批准。

    王刚立即以岛泉酒业的名义向宋如月写了一份报告,希望将岛泉酒业成立的时间前推。

    陈诚抖了抖雪茄烟灰:“岛泉酒业不是一个很老的公司吗?现在完全可以利用他们原来的工商资料,只要将岛泉酒业的时间提前就可以。”

    宋如月收到王刚的报告后一阵激动:“没有想到这个王刚这么快就运作岛泉酒业上市。”宋如月拿着王刚的报告,欣喜若狂,一旦岛泉酒业上市,公司到时候分红送股,不但政府的投入可以收回来,还能收取更多的税收,自己也不负刘芳重望,简直是一箭数雕。

    宋如月在报告上签了字,并注明请上级领导批示。

    刘芳拿到报告后,大约十天时间,就在报告中签了字。

    遗憾的是,报告送到省政府半个月过去了,批示没有动静,石沉大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