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政府办主任:官梯_第164章男局长和女记者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4章男局长和女记者1 (第3/4页)

每个人,只要我们能管的,我们不会放弃的!走,我们去厂里看看!”

    一行人来到富华印染厂门口,江军走在前面,向传达室的保安问道:“你们经理在吗?”

    两个保安一见到他,还看见江军后面跟着一群人,警惕地说:“怎么又是你?经理不是说了吗,死鱼不关我们厂的事!今天你带那么多人来是什么意思?想闹事啊?”

    赵亮亮上前一步说:“我是环保局的,来查看一下你们厂的污水处理情况。”

    保安有点怀疑地说:(悠悠**书盟)“你是环保局的?怎么来之前也不说一声?以前来的好像叫孙副局长,今天怎么是你?骗子那么多,不会是冒牌的吧?”

    小张凑过来说:“喂,你怎么说话的?这是新来的赵局长,快开门!告诉你们经理,今天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叫他接待一下!”

    保安一听记者来采访,不敢怠慢,连忙开了大门,另一名保安连忙给经理打电话。

    赵亮亮他们正往厂区内走,有一个中年男子迎了上来,满面笑容地说:“赵局长大驾光临,欢迎欢迎!我是工厂的负责人,我姓于,赵局长,怎么来之前没打声招呼呢?”

    赵亮亮笑道:“检查如果事先打招呼,那不叫检查,那叫参观。”

    于经理呵呵一笑:“那是那是!孙副局长是我的老战友,承蒙他看得起我,我们常在一起喝酒的,今天他没来吗?”

    赵亮亮说:“环保监察工作,我也可以看看。”

    于经理说:“别看我和老孙的关系不错,但该交的排污费,我一分也不会少,于局长,您今天来这是”

    赵亮亮直截了当地说:“于经理,我们这次来,是因为你们公司后面鱼塘死鱼的事,你们公司挨鱼塘最近,有人怀疑是你们排放的污水,造成了大量死鱼,我们是来检查核实一些情况。”

    于经理点点头说:“这事我知道,养鱼户来找过我,我解释过了,死鱼和我们厂无关,我们的排污是完全达标的,你们来得正好,等检查过了,就能还我们一个清白了!”

    赵亮亮说:“好,我们就去检查!”

    于经理说:“天气这么热,要不先到会客室喝杯茶再去?”

    赵亮亮说:“不了,工作要紧。”

    于经理领着他们察看了污水处理成套设备,赵亮亮边走边看,仔细观察着每个角落。

    印染厂有好几个车间,都配置了污水管道,经过机器的初步处理,输送到污水处理池,经过沉淀、分解、过滤等,使污水达到排放指标,才排放到河里。

    小张一边拍照,一边叫人采集水池中的水样。赵亮亮检查了污水处理的流程,在最后一个水池边,他停下了脚步。这水池里蓄放的是经过处理的水,他掬起一捧水,水质还算清爽,凑近鼻边闻了闻,也没什么异味。

    于经理笑着说:“我不敢说这水能喝,但洗手和浇花绝对没问题!公司会议室里的一大缸金鱼,就是用这水养的,它们都活得好好的。我就是想做试验,如果哪天金鱼死了,说明我们的污水处理出了问题,你们就是不来,我们也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排污和环保方面,我们公司一向很重视!”

    丁洁笑道:“于经理,难得您有如此高的觉悟,如果大家都有您这样的环保意识,何愁天不蓝、水不清呢?”

    于经理回过头说:“丁小姐,您主持的《民生》,内容丰富,贴近群众,不愧是东吴电视台的金牌节目,我家老婆天天晚上要看,一次不看就浑身不舒服,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丁洁笑道:“于经理,您过奖了!为市民排忧解难,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的荣耀!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我们的节目,关心环境保护!”

    工作人员把水样带到车上检测,初步化验结果全部合格。于经理笑道:“怎么样?我没说错吧?死鱼和我们厂根本不搭界!让你们白跑了一趟,不好意思!”

    赵亮亮说:“谢谢你们合作!没问题,如果发现有什么疑点,我们还会再来的!”

    富华印染厂的污水处理做得很到位,看得出,花了很大的成本,效果相当不错。污水处理的成本较高,很多厂宁愿被罚款也不愿上设备,即使有的厂安装了设备,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平常很少运转,只不过是为了应付环保执法检查。有的机器和管道,由于长期闲置,天长日久,都生锈破损了,这种情况,在执法检查时并不鲜见,很多地方都存在,而富华厂的污水管道是簇新锃亮的,似乎是新近油漆的,但因为没查到问题,也不好怀疑什么。赵亮亮想,印染厂是高污染企业,如果他们真有违规排污的问题,应该早就被发现了,而不会到最近才导致死鱼发生。

    的企业很会找风水宝地,废料多的就建在山边,不用几年,山脚下就会新隆起一座垃圾山;废水多的会找河边,对他们来说,近在咫尺的河道,就是免费的污水池,源源不断的污水向河道排放,不把水染黑绝不罢手。城市,农村,已被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包围,钱多了,病也多了,生活富裕了,环境糟糕了,很多清澈的小河,没过几年,就变成一条条污蚀的龙须沟。老百姓不富裕,他们急需钱,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工厂建在村边是好事,到厂里做工方便了,挣钱也多了,等村民们意识到后果,已经后悔莫及了。就算没有那些工厂,大量施用的农药和化肥,也把土壤破坏了,把野生的田鸡、黄鳝、蛇、螃蟹、蚯蚓等,几近赶尽杀绝。的乡村,和二十年前的乡村,已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