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南亚新局 (第4/11页)
1250米,名为科特瓦尔巴扎,主要居民是印度人;而海拔约1800米的上达兰萨拉地区则主要居住着流亡的藏人。 通往这座雪山小镇的山路险峻陡峭狭窄,仅有一车之宽,由碎石和山泥铺成,很不结实。街道比较脏乱,总是使得倍感到失望。丹真宗智记得那里的房子总是用破旧的铁皮当作屋顶,房屋低矮,光线昏暗。许多昔日的贵族和喇嘛在这里没住多久,就会感到失落,只是在达兰萨拉匆匆中转一下后,就想办法打道去别的地方。只有那些走投无路的藏民才会留在这里,空守着岁月流转。而那些所谓“西藏流亡政府”的“政府官员”表面上道貌岸然,白天穿着红色的袈裟装模作样的办公或接待客人,但天黑以后,却公开到酒吧和俱乐部用西方国家的援助的美元肆意鬼混。 真是缘于对这一切的深恶痛绝,很多藏民的后裔选择了象丹真宗智这样在成年之后离开达兰萨拉,但是除了这雪山之上的被粉饰成天堂的畜圈之外,世界之上却再无他们的容身之处。在印度的藏人虽然有不少出生在印度的土地之上,但不管是第几代生活在印度,却永远不能加入印度国籍,只能是难民身份寄生。在新德里眼中他们不过是被自己收容的“客人”而已,所以他们不能拥有土地和不动产,也不能永久性地购买和拥有土地及房产,一切都只能靠“借”和“租”因此除了选择加入军队,他们再无其他的选择。 索朗旺堆是在锡拉杰甘杰战役前期负伤的,当时印藏特种边境部队奉命搜索贾木纳河畔的一个孟加拉村落,这种名为“搜索”与其说是为了警戒,不如说是明火执仗的代名词而已。面对着时断时续的补给线,印度陆军需要只能依靠以战养战这种古老的方式向自己祖国的方向挪去。卡桑坚赞带领着包括索朗旺堆在内50名士兵小心谨慎的接近这片无声无息的村落。一路之上印度陆军倒在游击队枪口之下的士兵也早已超过了万数了。好在这座村落早已人去楼空。卡桑坚赞的带领下,士兵们翻箱捣柜也只找到了几斤有些发霉的面粉。但就在所有人失望的准备离去之时,索朗旺堆却意外的发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收音机。小伙子兴高采烈的摆弄着这个早已过时的玩意,但卡桑坚赞却知道真正吸引他的并不是收音机本身,而是“中国制造”的自豪感觉。面对着物资贫乏的印度,流亡印度的藏人不得不让仍在国内的亲友邮寄东西,对于祖国眷恋早已超出了政治和宗教的隔阂,飞向了那雪山的另一边。但就在索朗旺堆笑着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时候,突然一阵眩晕感席卷而来,一阵由下而来的冲击将他的阵地重重的抛起…。 索朗旺堆所踩到的不过是一颗孟加拉人自治的土地雷,如果得到及时的救治他本可以保全自己的双腿。但是当他被战友们抬到着早已伤兵满员,缺医少药的战地医院之时,印度军医却告诉他们医院的麻药已经用尽,索朗旺堆只有两个选择,不经麻醉直接接受截肢手术,或者抬回去等死。面对着奄奄一息的战友,最终卡桑坚赞只能含着眼泪同意医生为索朗旺堆进行了双腿截肢的手术。那一晚那个年轻人惨烈的叫声宛如锥子一般扎入了每一个印藏特种边境部队幸存者的内心。 “他问我要了一支手枪,说是防身用…我真笨,我早该想到他会那样…,你知道吗?那帮该死的印度杂种根本不缺麻药,但就是不想给我们用…。索朗旺堆的伤口一直在重复感染,早知道这样我早该帮帮他…。”面对着宛如大哥一般的丹真宗智,卡桑坚赞哭的象个孩子。“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们终将摆脱这一切的苦难。”此时的丹真宗智只能轻轻的拍着他的肩膀。黑夜之中的战壕里两个孤独的身影在雨中抱头痛哭。 “索朗旺堆临走之前对我说,让我回去…。”擦干了眼泪卡桑坚赞用嘶哑的声线说道。“回去达兰萨拉?”丹真宗智有些惊讶的看着他。“不!回去中国,回去西藏,回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去。” 卡桑坚赞坚定的回答道。“你疯了!中国人会抓住你,然后吸干你的脑髓…。” 丹真宗智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也曾无数遍的想过这个问题。但每次都不得不用自己幻想出来的各种酷刑来阻止自己这种疯狂的想法。“不!那不过是喇嘛们编造出来的谎言而已,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会打开胸怀接待我的,便如母亲接待作错了事情的孩子…。” “那一夜我看见两个流亡海外的藏人在雨里争论了很久,但最终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那个名叫卡桑坚赞的藏人独自一个爬出了战壕,向着敌人的阵地跑去。我相信他决不是去发动一次自杀式的袭击,而是试图用放下武器的方式求得一条活路。这种情况在拉杰沙希的包围圈里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开始时是一、两个人偷偷摸摸的跑过去,后来逐渐变成几个、十几个人,有些人跑了又会回来,叫上更多的人一起跑。最后我甚至看到过整连人一起开小差的壮观情景。”很多年之后,当萨非卡。比斯瓦斯依旧带着那一脸憨厚的微笑出现在镜头面前时,来自中国的记者早已无法从这位东印度联邦首都加尔各答市人大代表的身上看到丝毫战争的影子了。 作为经历过两次战争的老兵,萨非卡。比斯瓦斯在东印度联邦之中觉得算的是一位传奇人物,特别是在那场保卫自己家园的“东、西印战争”之中,萨非卡。比斯瓦斯作为一个曾经被中国军队俘虏的旧印度军人的代表,由于其在占西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而成为了东印度联邦家喻户晓式的英雄。但是面对着摄象机的镜头,这位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男子却依旧显得有些腼腆。在回忆起那长达3周的包围圈的日子,萨非卡。比斯瓦斯依旧显现出无比的痛苦和惆怅。 “我们并不畏惧战斗,有些时候死亡对于我们来说甚至是一种解脱。但是无论是西、北两侧的中国军队还是东、南翼的孟加拉陆军似乎都不愿意给我们一个痛快。集团军也组织过几次声势浩大的突围行动。但每次都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却一无所获。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数以万计的生命在军旗的召唤下,前仆后继的冲向火力网的情景。那种状态与其说是求生不如说是在赶死。每一个人都要被自己身边的惨叫和哀号惊醒之后,才会下意识的产生退却的冲动。我们就这样连续冲锋了六次。在一些地带我们也取得了突破,但意义不大。”在萨非卡。比斯瓦斯的办公室里依旧摆放着那支古旧的9毫米口径“斯特林”式冲锋枪。正是这支冲锋枪陪伴着他走过了那些艰辛的战争岁月。 “中国陆军一再向集团军司令部发出劝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