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三十五章战列舰之间的较量 (第3/6页)
射器2具 装甲:水线312毫米(内倾19度);横向287毫米;上甲板37毫米、装甲甲板121-147毫米;炮塔正面495毫米,顶部184毫米,侧面229毫米,背面241毫米,炮座439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顶部184毫米。装甲总重18466吨,舰体结构总重10252吨。 舰员:设计编制1851人(其中:军官91人,士兵1760人) 22:00调整到先前的航向并且试图攻击已经发现中华帝国号意图并且撤退的美国重巡洋舰。 00:08舰队加速至30节。 00:13大雾,能见度恶化。 00:21舰队减速至27节,返回至加速前的速度。 02:28舰队警报:敌舰接近。平海号仪器故障,中华帝国号的接管雷达测距工作。 03:58舰队警报解除。 05:37舰队左舷发现新敌舰,可能是1艘轻巡洋舰,不过很快证实是判断错误,实为依阿华号战列舰。此时美舰右转40°至280°方向以求接近目标避免上甲板中弹。 05:43航向220°,速度28节。中华帝国号和平海号在舰队左舷发现另一艘新敌舰,南达科他号战列舰。 南达科他号战列舰排水量:标准35,000吨、满载46,000吨;长度:207。3米,舰宽:32。9米,吃水:10。7米 动力:8台锅炉,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涡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30,000马力。 设计航速:全速27节;续航力:17000海里/15节,6400海里/25节 武备:9门三联装mark6406毫米/45倍口径主炮;10门双联装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40毫米高射炮40-70门,20毫米高射炮35-70门 装甲:水线307毫米(内倾19度);炮塔正面457毫米,侧面229毫米,顶部184毫米,炮座439毫米;司令塔406毫米;装甲甲板121-147毫米。 舰员:设计编制2346人 05:52南达科他号开火,丹麦海峡之战开始。中华帝国号向主力集群报告“与两艘重型舰艇发生战斗” 05:47舰队战斗警报。 刚开始中华帝国号对于美国舰队的舰型判断困难,以为是两艘重巡洋舰,因此平海号的第一枪炮官一开始的选择是用于杀伤轻甲目标的203毫米高爆弹。中华帝国舰队航向220度,美国舰队航向280度,美国舰队与中华帝国舰队呈不利于美国舰队的t字。 05:49美国舰队指挥官霍兰中将命令南达科他号和衣阿华号都瞄准中华帝国舰队领队舰,但衣阿华号根据自己的观察决定瞄准尾舰。美国舰队右转20°至300°方向以更快缩短距离。 中华帝国各级大型舰船外形类似,且中华帝国级战列舰和平海级战列舰均为4炮塔单烟囱,后桅高于前桅,因此美国人很可能将平海号误认为中华帝国号。 05:52霍兰中将确认中华帝国舰队尾舰是中华帝国号,更改命令,要求舰队瞄准尾舰,但只有衣阿华号在第一轮齐射前及时执行了,南达科他号不执行的原因不详但也有说法认为是在两轮齐射过后,霍兰才改变了命令,而南达科他号却没有执行。] 第一轮齐射,距离大约23000米,衣阿华号比南达科他号晚开火约30秒。 南达科他号第一轮齐射为前部a、b炮塔共4门炮,瞄准平海号,无命中,弹着情况不明。这是由于战后南达科他号火控部门没有幸存者。 衣阿华号第一轮齐射为前部a、b炮塔共6门炮,瞄准中华帝国号,无命中,弹着位于中华帝国号右舷远处。其后a炮塔1号炮因故障退出战斗。 05:53美国舰队齐射,距离23000-米。 南达科他号第二轮齐射为前部a、b炮塔共4门炮,瞄准平海号,无命中,弹着情况不明。 衣阿华号第二轮齐射为前部a、b炮塔共5门炮,瞄准中华帝国号,无命中,弹着位于中华帝国号右舷远处。这个原因是由于能见度不佳和美国采用的合像测距仪工作原理,此时美国人很可能测距结果过远。 中华帝国人观察到英军弹着。中华帝国号上的第四枪炮官接到舰长牛海峰的命令,密切关注尾随的美国重巡洋舰是否也会加入战斗。 此时美国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和诺福克号分别在中华帝国舰队两侧,距离第一枪炮官向舰长徐海涛请求开火,未获答复。 05:54美国舰队齐射,距离22km。美舰左转20°至280°方向。这次转向完成使尾炮群获得射界,但美国舰队暂时还只是依靠前部炮塔射击。 南达科他号第三轮齐射为前部a、b炮塔共4门炮,瞄准平海号,无命中,弹着情况不明。 衣阿华号第三轮齐射为前部a、b炮塔共5门炮,瞄准中华帝国号,无命中,弹着位于中华帝国号右舷远处。 衣阿华号第四轮齐射为前部a、b炮塔共5门炮,瞄准中华帝国号,无命中,弹着位于中华帝国号右舷远处。 平海号的第一枪炮官完成测距工作,做好准备等待开火命令。中华帝国号的第一枪炮官第二次向舰长徐海涛请求开火——“我不会允许他们追着我们的屁股打!开火吧!”舰长从战斗开始便有犹豫,因为他希望能够避免战斗,但现在的情况看,美国舰队的逼近使得他的希望落空了。 05:55-06:01:中华帝国号舰体左侧被三发衣阿华发射的第一发击中主装甲带下方第五区,第二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