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三十三章闪电战 (第4/5页)
只能在会议室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着四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 希特勒没有履行他的诺言,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他的眼光又转向了整个捷克和波兰。 另外一边,中华帝国也在默默扩张着他们在亚洲的势力。在北边,由于十月革命之后,俄国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西方列强为了把其虐杀于摇篮当中,所以联合对其发动了进攻。苏联人民经过几年的艰苦抵抗之后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在这期间,中华帝国以战争相威胁,几乎要回了1800年以后割让给俄国的全部土地。 在东边,日本帝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受到中华帝国的干涉。朝鲜和菲律宾更是完全沦为了中华帝国的殖民地,中华帝国可以在其土地上予取予求。 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加强对外侵略战争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柏林罗马轴心形成不久,德中签署了《中德同盟条约》形成了公开的军事联盟,以联合起来实现其重新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 发动侵略战争,重新瓜分世界,这是德国早已确定好了的方针。1933年1月份,希特勒上台后就着手于侵略战争的准备,在“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下,疯狂进行扩军备战,把经济迅速推上了军事化的轨道。 至于新兴的中华帝国忽然加入协约国一方就令列强极为不解了。不过接下来中德同盟内容的公开使得英法美等国豁然明白了中华帝国的目的。 中德同盟规定,在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中德双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和第三国开战的时候,另一国将保持中立。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交战中的第三国和其他一国或数国结成同盟进行参战的话,中德将协同作战,媾和也将根据同盟国相互间的协议进行。中德两国不缔结有害于两国利益的其他条约。在危及两国利益的时候,要相互通报。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明确表示,双方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陆军和海军力量。 随着德、意、中三国轴心形成,世界局势陡然紧张起来。各国开始重新恢复海军建设计划。原来,中华帝国并没有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405毫米至450毫米。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四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也就是《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为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5毫米,并规定美、英、、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即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10:10:6:3。5。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 该条约的规定造成各国海军大量裁军,大量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建造计划被取消。但实际上,虽然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为了防止军备竞赛,但在海军假日时期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涛汹涌。各国都在该时期酝酿扩建海军,尤其是提升海军舰船的技术含量和武器的威力。 中华帝国和苏联一样并没有加入到《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去。不过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生效其,直到1930年,中华帝国并没有制造35000级别吨以上的战列舰。 实际上,中华帝国从1930年起,就开始大量的制造航空母舰和潜艇,把其当作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至于战列舰,二战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航速达27节以上,甚至30节以上。 考虑到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超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一艘前卫号战列舰。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四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法国、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罗凯决定也制造两艘超级战列舰,用来当作舰队的旗舰。 到了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中华帝国的海军力量已经不比美国弱,位列世界第二,引得列强深感不安,不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已经武力展开像一战前英、德两国那般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 在陆军方面,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八。 苏联是军事实力强盛的国家,1940年其gdp达300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5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不过由于轻工业不行,苏联一直被贫穷所困扰,所以在二战前期他们的陆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