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三十二章结束 (第4/5页)
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jī烈,这为德国发动另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 既然德国战败了,那么强大的足以抵得上德国几年生产总值的德国公海舰队的命运又如何呢?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海军为了与英国海军一决雌雄,倾尽全力建立了一支拥有战列舰40艘、超级战列舰4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及鱼雷艇144艘、潜艇28艘的庞大海军。其中,重型水面舰艇被德国海军骄傲地称为‘大洋舰队‘,是德国海军的主力。 这支舰队在‘日德兰海战‘**击沉英国3艘战列巡洋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当然,德国‘大洋舰队‘自身也损失了1艘战列巡洋舰、1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日德兰海战‘后,尽管这支‘大洋舰队‘已完全被英国皇家海军围困在海港中,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它依然还是一支具有强大打击力量的大舰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遭到扣押。1918年11月21日,74艘德国战舰在协约国舰队的押解下,驶入斯卡帕湾。所有火炮的开火装置已被拆除,水兵数额被限令到最低,所携带的燃料几乎不能让舰队驶离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1919年,拟定凡尔赛和约的谈判十分不顺利,德国人认为并没有输掉战争,把和谈看作是争取权利的最后机会,然而英国却不这样认为。 最后,英国政fǔ向德国政fǔ下达最后通牒:要么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盘接受,要么再次面临战争。此时的德国人决定屈服,但需要两天时间“体面的准备”但没有人把谈判最新进展及时告诉在斯卡帕湾的舰队指挥官冯?路特。 看到当地英国报纸关于“停战谈判濒临破裂”和“可能恢复军事敌对”的报道使德**官们以为双方的谈判已经破裂,敌对状态已经恢复,防止舰队落入敌人手中的唯一机会,只有在敌人行动之前自行将其凿沉。不甘让这些重型水面舰艇落入敌人手中的舰队官兵,事前就做好了沉船准备。 1919年6月21日,英国舰队离开斯卡帕湾出海训练。10:30,全体德**舰都收到来自旗舰“埃姆登”号巡洋舰上发出的预先制定的信号——彩虹。军官下令升起被禁止的舰队旗、战旗和z信号旗,打开通海阀门和水密舱门。 12点6分,强大且造价高昂的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首先沉没,其余军舰也一艘艘相继没入水中,最后沉没的是战列巡洋舰“兴登堡”号。英国舰队急忙从训练中返航,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补救,但是根本无法阻止如此大规模的集体自沉行动。 海军史上最壮烈的自沉行动历时约6个小时。全部74艘被拘留的德**舰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包括11艘战列舰中的10艘和所有5艘战列巡洋舰。沉没军舰吨位为被扣押舰队总吨位的95%。 其中两万五千吨的皇帝级超无畏战列舰5艘,分别为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路易特波特摄政王号,阿尔伯特国王号。 两万六千吨的国王级超无畏战列舰4艘,分别为国王号,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威廉王储号。 最强大的三万吨级巴伐利亚级战列舰2艘,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 战功卓绝的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毛奇级战列巡洋舰1艘毛奇号,两万六千吨的塞得利茨号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排水量两万七千吨2艘,德弗林格尔号和兴登堡号。 就这样,世界排名第二的海军,总吨位超过150万吨的海军,在彩虹行动中归于大海。 协约国对沉船行动很愤怒,作为补偿,指定德国将另外8艘战列舰和8艘巡洋舰交给协约国,此外还有协约国指定之大量的辅助舰艇。结果,战后的德国海军的主力舰仅保留下来6艘老式的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海军的排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大英帝国以第一的位置。而第二名却是被美国抢夺。 美国在一战中闷声发大财,所以在财政上很是宽裕。在1907年到1918年间,美国海军建设费用的增长主要用于增大舰艇的吨位和改善其性能。 1903年一艘一级战列舰耗资538。2万美元。而1907年建造的“特拉华”号和“北达科他”号的标准排水量是2万吨,每艘耗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每艘战列舰的造价猛增至1500-2000万美元。 本世纪初一艘典型的一级战列舰的长度不足400英尺,排水量为1。5万吨。到1914年,美国已开始建造排水量为3。2万吨的战列舰了。大舰巨炮主义的贯彻使得美国海军以第二。 排名第三的,就是新崛起的中华帝国了。中华帝国的造舰计划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只注重造主力舰。执政的罗凯以及他的职业顾问早已发觉了这一理念的弱点。但是罗凯认为建造战列舰需要数年的时间,而小型舰艇则可以根据需要在短得多的时间里造出来,在战时如果必要甚至可以一天一艘驱逐舰的下水。到了1918年,中华帝国已经拥有了总吨位超过120万吨的海军。 而传统强国法国呢,在一战前和一战中,法国为了应付德国陆军的威胁,把精力几乎都集中在了发展陆军上,自无畏舰时代后,法国建造的无畏舰仅仅只有两个级别七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