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最后的挽歌1 (第9/9页)
一旦发现了项羽的人格存在着巨大缺陷,对于他此后的行为,就只能用一种淡泊而理性的视角来观察。 这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项羽所谓的时不利兮,纯属扯淡。他的一生,运气好到了不能再好。首先,他拥有武将世家的巨大光环,刘邦的草根出身根本无法与他相比。其次,项羽追随叔父项梁起兵,又接收了项梁的丰厚遗产,所以才会在杀害上将军宋义,夺取军权时,获得了部众的支持。而刘邦可没这么个了不起的叔父替自己铺路,只能自己手撕牙咬,一点点地累积资源。 但是,这么丰厚的军事遗产落到项羽的手中,却被他治理得支离破碎,最优秀的韩信逃了,最有智慧的范增被他赶走了,最忠诚的钟离昧遭到他的猜测疑忌,最后竟被他丢给了齐军,沦为无辜的牺牲品。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统领项梁留给他的班底,经营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提拔一个新人,没有任何人能够在他手下做出成绩来。这要多么的苛刻尖酸,才能够把事情做到这么绝? 韩信曾经指控说,项羽待部下,有功不赏,即使是逼到没办法,非要授权给部下的时候,还拿着印玺不停地摩挲,摩挲得印玺棱角都圆滑了,还舍不得撒手。这是一种多么奇怪的心态。想他项羽再大的本事,一个人能坐得了多少官位?你总得把一部分责任和权力,分配给别人吧? 项羽是一个没有分享意识的人。他的人格缺陷,并非唯我独尊这么简单,他是一个心理无比阴暗的人,别人一点点的收获或快乐,都会对他造成强烈的刺激,让他感受到莫大的痛苦。他之所以把虞姬长期带在身边,却始终不肯给虞姬以名分,目的不仅仅是要享受虞姬的rou体,还要享受虞姬求之不得,说又不敢说的那种委屈和痛苦。 这就是项伯背叛他的根本原因,跟随他,你什么都不可能得到,那么又为什么非要沦为他极端自私的牺牲品呢?虞姬没有选择,但项伯可以有。 这样的项羽,他的成功是极为偶然的。名将的身世,项梁替他积累的资源,这些都是别人所不曾拥有的幸运。而他的失败,只不过是他人格的破产,是他无法克制心理阴暗的最终结果。 是该结束的时候了,项羽必须要为他的人格缺陷埋单! 10、新的战役 项羽弃军而逃,连刘邦都没料到,等他接到消息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刘邦立即下令,让灌婴率五千骑兵追杀。理论上来说,项羽已经出逃一夜了,乌骓马奔速惊人,再追上他的可能性不大。可是项羽太心慌了,他疯了一样逃在最前面,带出来的八百骑,竟然被他甩下了七百多,只有一百多人的马匹好一些,勉强跟上了他。 渡过淮水,行至阴陵,项羽发现他迷路了,就向路边的老农问路。那老农也捉急,故意往左边指,等项羽发现左边是一片沼泽,根本无法行走,再退回来的时候,灌婴的骑兵已经追了上来。于是项羽再向东逃,越逃身边的人越少,逃到东城,仅剩下二十八名骑士,而汉军紧追不舍的,竟然有数千骑。 项羽为什么非要逃得这么快?倘以八百骑对五千骑,他还是有机会的。就因为他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落得个以二十八骑对数千骑,这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是说不尽的懊恼郁闷。 深切意识到了自己人格的悲哀,项羽的心理防卫机制再次启动,拒绝承认自己有丝毫错误。他向二十八骑发表讲话,曰:“我自起兵以来,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未打过败仗,因此,我才做了天下的霸主。不料今天被困在这里,这不是我的错,我一点错也没有,是这老天太cao蛋,非要欺负我。”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项羽说:“现在我们向敌人发起攻击,必须要做到三胜,溃围——击溃敌人,杀出重围、斩将——斩杀敌将、刈旗——砍倒敌人的旗帜!” 项羽说罢,将二十八骑分为四队,对着四个方向。对面的汉军一层叠一层地包围上来,项羽毫无惧色,说:“看我先给你们斩杀一将。遂率骑兵向汉军疾冲了过去,汉军果然被打得人仰马翻,项羽亲手斩杀汉军骑将一人。” 项羽军到达山东三处集合,汉军再次黑压压地围上来,项羽再次冲杀,斩杀汉将一人,杀死汉军百余人。然后项羽将自己的兵马集中起来,发现自己仅亡两骑,就对众人说:“各位看我打得如何?”众骑兵齐声道:“果然跟大王说得一样…”不过,他们心中肯定在想,靠,你这么能打,如果跑得慢点,八百骑都在的话,今天咱们说不定就赢了。 项羽这时候赢得了军心,率仅余的二十六骑向前突击,杀出一条血路,到达乌江。江面上,乌江亭长撑出一条小船,说:“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方圆也有千里,有民众数十万,足够建立霸业。请大王急速渡江,这一带只有我有船,你上了船,汉军就没咒念了。” 项羽摇头,对乌江亭长说:“我一点错也没有,可是上天非要亡我,所以我不能渡江了。当初,我带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个人生还,纵然是江东父老谅解我,继续拥立我为王,我有什么面目见这些父老?即使他们不谴责我,我也羞愧难容。” 听项羽这么说,可知他终于明白了,弃军而逃,实在是他犯下的不可弥补的大错。如果他不抛下十万大军——哪怕是他不抛下八百骑兵,都不至于把自己逼到这份上。但他真的没有认错的习惯,铁嘴钢牙,有死而已,绝对不认错。 于是项羽对乌江亭长说道:“我知道你是忠良之人,我骑的这匹马,只有五岁,所向无敌,一日可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之,现在赠送给你。” 乌江亭长,他可能是唯一从项羽里这里得到什么的人。而项羽那句不忍杀之,更暴露了他的心态——我得不到的,也绝不能让别人得到,这是典型的暴戾之心。现在我们知道虞姬之死,并非是他担心虞姬落入汉军手中受辱,而是他绝不能让别人得到如此美色,我宁肯杀了她,别人也休想染指。至于虞姬是不是想死,这个事不在项羽的考虑之内。 最后血拼开始了。 项羽命令所有的骑士均下马步行——因为他要步战,所以部下也不允许再骑马。虽然骑战更有优势,但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