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绣衣行客 (第2/15页)
子,丈夫出国作战,五年没有归家。一个是空军头号王牌未婚妻,未婚夫也在国外,而且名声远扬,可以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徐倩想着到战地采访能和丈夫近些,说不定上天保佑,可以和程明海在炮火中相逢。吴伶俐却相信这个采访团肯定要采访飞行员,飞行员中有谁比“豹子”杜申利更合适当被采访对象?未婚妻采访未婚夫,想想都让他激动不已。 女人上战地采访新闻?徐倩和吴伶俐一提出要求,马上在编辑部掀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男性记者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侮辱:女人去战地?多少总有些顾忌,不说别的,方便问题如何解决?老板的脑袋也摇的跟拨狼鼓一样:“你们女人去?成何体统!不行不行…当然罗,我可不是老封建,你们想想,战场可有多危险?万一有个闪失,我怎么向你们家里交待?” 徐倩和吴伶俐与自己丈夫(未婚妻)分离时间太长,一个朝思暮想盼望能和丈夫早日相见,一个担心自己未婚夫名气太大,会不会让其他漂亮姑娘勾走了魂,要亲自过去视察一下才能放心,编辑部里的刁难当然不能阻挡她们想要去战地的决心,相反,那种大男子主义却激起了俩人愤怒。 “国父提倡男女平等,解放战争时候,军队就有了女兵,难道现在还不如当时吗?”想上战地期盼和丈夫见面的徐倩也顾不得老板的面子问题,和吴伶俐一起,嘴皮子跟机枪一样向编辑部所有同仁开火。她们的理由当然很充分,无限忠于国父的她俩,三句话里必然提到国父二字“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女权运动”、“半边天”… 各种新的、旧的名词从她俩嘴里脱口而出。毕竟是当记者的,说起来一套接着一套,每套都有一顶很大的帽子扣下来,到最后事情变成了反对她们参加采访团,就是反对国父,想想国父刚过世没多少时间,一些人就跳了出来,甘当“跳梁小丑”这是很让人不齿的行为,他们是过街的老鼠,最后必然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至于背叛国父的思想,也是必须打倒在地,再睬上一万脚… 将国父那么大的帽子扣下来,别人还如何跟她俩辩论?再辩论就辩成“现行反革命”了,那些编辑与记者们只能垂下脑袋,在心中重复着孔圣人说过的名言:“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然也有“青蛇口,黄蜂尾,最毒妇人心”之类的封建糟粕。 说不过两员女将的老板只能举手投降,不再用“成何体统”、“如何向家里交代”来搪塞俩人,却又用名额已经给了杨炎,他虽然很支持徐倩和吴伶俐也去战地,但报社经费有限为理由,表示自己爱莫能助。只是女人热情上来了,那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老板说报社没钱,徐倩和吴伶俐二话不说,马上出门跑银行,一个将丈夫寄回家积蓄取出,一个找亲朋好友借贷,在当天下班前,俩人再次出现在老板面前,很自豪地告诉老板,钱,已经不是问题,她们将自费前往战地。 目瞪口呆的老板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哀叹俩人把自己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话已出口无法反悔,老板只能同意徐倩和吴伶俐与杨炎一起参加战地采访团,既然同意了,比较大方的老板也没让俩人全部自己出钱,来去的路费由报社名义给俩人报销。 俩个女人在编辑部欢呼雀跃自己胜利时,老板却一个人躲在总裁室里不停唉声叹气,为自己的慷慨rou痛不已。 好事多磨,俩个“英雌”舌战群儒,将报社从老板到编辑全说的鸦雀无声了,回到家里,她们却遭遇了家人竭力反对。那男女平等当挡箭牌,用国父这顶大帽子扣人,对付家里人当然不合适,可女人有女人的武器:一哭二闹三上吊。还没等用到第三着,徐家和吴家大人已经举手投降,不断哀叹女大不中留,胳膊肘朝外拐,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磨破嘴皮子,眼泪掉了无数,徐倩和吴伶俐终于和杨炎一起搭上了去地中海的船队,在众多驱逐舰、巡洋舰保护下,向着撒丁岛前进。现在撒丁岛已经出现在视线中,轮船上的喇叭里响起了悠扬的送别曲,下船的时间就要到了,一路上给徐倩和吴伶俐不少帮助的杨炎又跑了过来,主动要求当苦力。 徐倩笑了笑:“谢谢了,我倒没什么东西要你帮忙,只是伶俐这丫头有些小东西。” 吴伶俐眨了眨美丽的眼睛:“也没什么啦,不过是一些吃的而已,下船时小杨帮我提吧。” 杨炎学着古人状,很有风度一拱手,笑道:“小生很乐意为淑女效劳。” “油嘴!”虽然说杨炎油嘴,可吴伶俐脸上表情分明告诉俩人,她很满意杨炎称呼自己为淑女。 “总算下船了。”吴伶俐将漂亮的草帽压低一些,遮挡住炽热的阳光,看着码头上忙碌的人流,不由轻松地吁了口气。 “是啊,终于到了。“徐倩站在旁边也是感慨万分。 轮船离开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上海后,只在香港、新加坡、科伦坡、亚丁、亚历山大稍做停留,补充了水、煤后,继续航行,一个多月时间里,除了几个港口,乘客们整天看到的白天是海水,晚上是星星。乘船远洋航行的新鲜劲在第二天就消失不见,过了新加坡,初次去战地采访的记者们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算算自己已经出来多少时候,还有多少时间才能到目的地。 百无聊赖等待的日子是极为难熬的,加之高速行驶的轮船颠簸极为厉害,第一次乘坐远洋轮船的徐倩和吴伶俐从第二天开始就吐的一塌糊涂,最后连黄水都吐完了,面色苍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要不是思念远方的亲人一直支撑着俩人,徐倩和吴伶俐早就哭了鼻子,希望马上结束这该死的旅程。 现在到了撒丁岛,徐倩和吴伶俐只觉得两腿发软,大地好象不断摇晃着,要把她们甩在地上。找了块干净的地方坐下,徐倩掏出手绢擦拭着额头汗水,顺便看看码头。 一队又一队战士,在军官带领下,通过跳板离开运输舰登上码头。放眼望去,码头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穿着绿军装的年轻军人。这么多人,却除了军官大声下达命令声,没有一点嘈杂…就算比这里少许多人的浔阳码头,只要轮船一靠岸,你就听吧,喊什么的都有,那嘈杂样,好象要把轮船掀进江里。 码头上工人也不少,那些工人正cao纵着机器,将大批物资从船上卸了下来。帐篷、食物、药品、弹药箱、汽车、战车、拆卸了的飞机…码头上的小火车拉着这些货物向外面驶去,更多的货物从船上卸下,于是码头上各种物资越堆越高,码头一边是一排排汽车与战车好象接受检阅一般,整齐地在码头排列好。码头另一边停放着包了蓬布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