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第1/3页)
第十七章 “怎么?你拉的屎,自己拍拍屁股走人,让我们给你擦屁股?这算什么事情?!” “这话怎么说的?你又没有证据。” “证据?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可能没一点证据?”杨沪生给自己装傻,这让史秉誉上火了,拍着桌子叫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么大的事情,廉政局自然不可能一点眉目也没有。我问过倪峰,前段时间跑到南昌来的那些贫农,背后有黑手!经调查,组织贫农到南昌来的那些人与军方政治部有千丝万缕联系,我找政治部林部长问过,可他一问三不知,给我装傻。哼哼,我这个解放军总政委不管军事,那些人眼里也就没我了。” “这…这是怎么说的嘛!”杨沪生一听到倪峰,就知道事情坏了。 前监察院一分为三,分别是军事安全局、廉政局、警察局,对应军队、政府、地方,而以前的监察院院长倪峰成了新成立的廉政局局长。至于军事安全局、警察局局长,都是监察院出来的。倪峰这个廉政局局长,在另外两个局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他要想查什么事情,那还不是一查一个准? “真是失策!当时怎么就没考虑到发生这样事件后,倪峰必然会调查一番?”杨沪生心里暗叹道。 “秉誉啊,咱们都是自家兄弟,你应该相信,我是绝对不会拖你后腿的!这个…这个…嗯…你是知道的啦…啊…我们军队将领绝大多数都是这个穷苦出身,心跟穷人还是在一起的嘛!你们参议院制订的那些条条框框,不要说他们,就是我看了都生气。而且既然地主们可以跑到参议院上访,又怎么可能不允许穷人和平请愿呢?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嘛!” 见史秉誉没说话,只是冷眼看着自己,杨沪生心更虚了,他这才想起,自己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真是说的越多,错的越多。 “我看军队需要开展整风运动,…这个,要让军人懂得尊敬地方政府,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能拖地方政府后腿。至于政治部,更是应该好好训训他们!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个…关于赣州问题…” 杨沪生额头隐隐渗出冷汗,既然史秉誉将南昌事件老底给他兜了出来,他只能在赣州问题上表表态了。刚说到赣州问题,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杨沪生停止说话,和史秉誉一起将目光投到房门上。 “报告!” “进来吧。” 矮矮胖胖的参议院电台室主任携着一个文件夹推开门走了进来。 “主席,副主席…赣州急电。” “哦?放在这里吧。” 电台室主任从文件夹抽出电报,交给史秉誉,轻轻退了出去,将门带上。 “上面都写了些什么?”杨沪生凑过去,和史秉誉一起看。 “巴枯宁?!” 杨沪生和史秉誉抬起头来,面面相觑。 电报上说的很明白,经过调查,这次赣州工人闹事,背后有国际背景。 解放区与英法联军战争结束后,各港口重新开放。远东英法军队相继打了败仗,这给欧洲造成极大震动。普鲁士、奥地利、意大利…这些国家在解放区都派来了外交使团。普鲁士最多,不光有外交代表,还有大批军事考察团。有些人甚至跑到最前线,亲眼看看解放军是如何作战的。 除了外交人员和军事考察团外,更多的是为了贸易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这些人杨沪生和史秉誉自然举双手赞同。 除了商人,来的还有教师、传教士、艺术家、旅行家、建筑师、技术工人…杨沪生原本以为这些人都是为了到传说中神秘东方淘金而来,而且这些人多多少少也有那么一点意思,没想到今天这封电报却说居然有国外势力跑到解放区宣传“绝对自由”来了,煽动工会带领工人争取个人绝对自由。 至于来的人,就是电报上说的这个叫巴枯宁的俄罗斯人。而这个叫巴枯宁的家伙因为宣传国家和政府是束缚自由的枷锁,鼓动工人争取自由,已经让赣州当地政府软禁起来,这封电报就是询问应该如何处置此事。 对外无小事。抓个洋人容易,但一个处置不好,最后倒霉的不还是自己? “这个名字好熟悉啊?老大,你记得这是什么人吗?”史秉誉将电报递给杨沪生,询问道。 “好象有印象,不过实在想不起来从哪里听到这个名字了。”杨沪生摇了摇头。“又不是俾斯麦、路易-拿破仑、亚历山大、马克思这样的重要人物,我怎么可能记得这时候的外国人?” “马克思?” “第一国际?” 俩人大眼瞪小眼傻站在原地。 杨沪生一拍额头,有些兴奋地呻吟道:“想起来了,这巴枯宁应该就是巴枯宁主义始作俑者。马克思好象写过批判巴枯宁主义的书。” 史秉誉用力点点头,又疑惑地问道:“是马克思写的吗?不是恩格斯或者列宁的吧?” 杨沪生振振有辞道:“我管他是谁写的!这个跑到我们这里搞什么‘绝对自由’的家伙十有**就是教科书上说过马克思的敌人!” “兄弟,喝口水…说了那么长一段话,你不觉得口渴?” 杨沪生瞪了史秉誉一眼:“你小子,什么时候懂得关心我了?…这个…巴枯宁这机会主义份子跑咱们这里干什么?难道他想在中国实现他这绝对自由?娘的,什么东西带了绝对两字就肯定错误,世间事又哪来的什么绝对?” “你这话就有问题了,就我所知,一加一就绝对等于二。不信你给我证明一下一加一等于其他什么数字。”史秉誉开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