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锦襜突异时空中华再起 (第5/5页)
务报表的东西,正在诱惑那些斗殴的同僚,王林斌无意识扫了眼文件,他眼睛马上就固定在文件上,再也转不过了,就连唐伯虎的那幅名画变成了破纸片也没让王林斌清醒过来。直到有人没什么东西可撕,过来要抢王林斌手中的文件,他这才缓过神来,后面说的一句话,惊的那些正在打架的军官全停止了动作。 王林斌手中的文件是《远征军地中海舰队部署说明》,文件详细的介绍了到三月份,远征军地中海舰队各分舰队在地中海的位置,而文件上也指出在攻占罗得岛后,那里应该部署哪些舰队。 这样的文件当然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军官们虽然热血沸腾,可这份情报,却足以让这些人冷静下来。 接下来的事情很简单,一通翻箱倒柜后,从房间里又搜出来《成功计划…有关罗得岛登陆作战》(这个应该保留在作战处,可现在却出现在这里)、《科孚岛情报汇总》(这就更不简单了,这样的情报连这些军官都不知道)、《增援直布罗陀计划》…大批该出现在远征军总部保险箱内的绝密文件却在这里显露出他们本来面目。 架自然是打不下去了,很快,宪兵将这里封锁,酒楼从老板到杂役全进了宪兵队…情报如此泄露那还有好?要是不查出到底如何泄露出去的,以后这仗就没法打了!在让那些人见识了军队宪兵队的铁拳后,让人沮丧的是那些经理、艺妓、服务生、杂役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至于老板,他竟然咬破牙齿内的氰化物自杀了。追查敌方潜藏在远征军内部特大间谍的线索也因为酒楼老板的自杀就此中断。 发生间谍事件后,远征军总部上下人人自危,通过外交途径,调查了这个日本老板,却发现这个日本人大有来头,他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1868年后,从中国逃到日本去的清朝贵族…换句话说,他姓爱新觉罗…后裔,要是按照那些遗老遗少说法,他还是什么贝勒,有个jiejie,在京都当高级艺妓,日本的遗老遗少称他jiejie为还珠格格…当得知哥哥自杀后,这个还珠格格在日本监狱里吞金自杀(为此,对日本警察的办事能力,情报局给予强烈质疑,认为日方有意断绝中方调查下去的线索)。 案件调查到这里就很明显了,这是满清余孽不甘心自己王朝被推翻,利用国内关系网搜索各种情报提供给与中国为敌的同盟国…他们是卖国贼。可能够查到的线索已经因为人死而断,哪些人是潜伏在军队中鼹鼠,这让情报局反间谍处头痛不已。在鼹鼠被一网打尽之前,这个消息只能对所有人进行保密,要是告诉大家,纯洁的军队内部居然存在着一支出卖祖国利益的人,而情报局又没把他们抓出来,这会让国内百姓怀疑军队是否可靠,情报局工作效率到底有多高。 鼹鼠没挖掘出来,可王林斌却因为第一个发现证据,荣立了大功。当然,他的晋升令中关于到底立下什么功劳,那是不能明说的。于是只一天,这个刚刚被晋升为海军中校的年轻人,再次获得提升,成为一名海军上校了。作为海军上校,再指挥一艘驱逐舰显然有些不合适,而没有驱逐舰上经历,直接提拔为巡洋舰舰长,这又显得太草率,多方权衡下,还没到驱逐舰报到,驱逐舰长摇身一变成了驱逐舰分队司令员兼驱逐舰舰长。二十二岁就成了海军上校司令员,虽然没有空前,却基本上可以绝后了。 跟王林斌相比,程明海的运气就不那么好了。 作为最早提出战车与乘坐汽车的步兵突袭罗得市,并且亲自部署、指挥这次突袭行动的军官,在顺利解放罗得岛后,他成了被遗忘的人。 很简单,突袭罗得市功劳太大,眼红的人实在太多。装甲旅的冯少华说是作为当时岛上最高指挥官,是“他”冯少华鉴于正面进攻不利,想出利用战车进攻罗得市,让他欣慰的是他的计划得到了贯彻落实,在他英明指挥下,很是顺利就结束了罗得岛战役。陆战旅的郝洁少将自然不甘心功劳让冯少华一人全占,在郝少将嘴里,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登岛后得知冯旅长有突袭罗得市的“想法”很是爽快抽调了陆战旅的最精锐部队,突击部队一共不到八百人,而他的陆战旅就占了六百多。当然,大度的郝洁认为功劳是大家的,他只是起了决策作用,具体实施还是其他人,这他是决不会跟大家争抢。但是,某些人士要是把他郝洁的谦虚当成软弱可欺,那也是郝将军决不允许的。 陆战旅旅长、装甲旅旅长争得不亦乐乎,海上的方司令同样也在战斗报告中摆出了自己的功绩,在报告中,他的舰队给予了登陆作战的各部队极大帮助,如果没有舰炮支援,战车与陆战队对罗得市的突袭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为了掩护对罗得市的突袭,他的舰队冒着敌人凶猛炮火,一直开到距离海岸只有数百米的距离,用猛烈炮火支援战车突击,在战斗中,他的舰队消耗了若干炮弹,出现了不少英雄人物…上面有名有姓,还有具体英雄事迹,看这些事迹,可比看战争小说更真实也更有可看性。 连方伯谦都要争功,真的配合过装甲部队突袭的海航部队更有大把理由给自己请功。按照海航战报所言,他们飞机一直飞在战车前面,将所有战车面临的与潜在的敌人击溃、消灭,如果没有海航大力协助,装甲部队将寸步难行… 所有人都有功劳,所有人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有作为顾问的程明海,他的名字在战报中提也没有提到过。只有一家报纸还算可以,在描绘突袭罗得市战斗中,提到了某陆军顾问(连名字都没给程明海写出来)亲临第一线,跟随部队一直冲进了罗得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