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要去劫粮 (第3/3页)
队才能够膨胀至此,若是我们能够稍稍的挑拨一下,便拥有了各个击破了机会。” 完之后,李如碧也是恍然大悟,大叹了一句“不错!” 吴三桂也是赞赏的说道“李总兵,你有一个好侄儿啊!”同时,吴三桂也算是彻底的放下心来,对着李如碧说道“李总兵,现在就下去准备,此战若是能成,你叔侄二人居功至伟,将来的荣华富贵,绝对是少不了你们的。” 李如碧叔侄闻言大喜,忙不迭的说道“多谢王爷栽培,我叔侄二人敢不尽犬马之劳!” 完之后,他们便急急的下去布置。 同时,吴三桂也布置开来,孙永金和李定国的两万大军不是一个小数目,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吃得下去的,多尼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若是没有绝对优势,说不得会吃一个大亏,到时候就不是他利用内线优势,将对方各个击破,而是孙永金如同一柄大锤,把他砸碎在昆明城前,因此,要想顺利的灭掉这支劲敌,必须调动足够的军队才行。 那些投诚兵是轻易不能调动的,伏击一事,极其隐秘,走漏不得半点风声,若是其中有人临阵叛变,前去通风报信,那么他的一切计划都成镜花水月,他可不想真的像告诉孙永金和李定国的那样,让人用大炮把伏击的士兵活活的给轰出来,所以,前去伏击之兵,必须绝对可靠,就算是已经表明绝对忠诚的李如碧部也不能完全的带过去,只能是少数的一部分,并且是要在他亲信监视之下。 因此,他能够调动的只能是自己的嫡系亲信,以其一部分洪承畴标下的绿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让卓罗派遣一部分真满洲兵过去。 对于自己的嫡系亲信,那是绝对可以信任的,而且调动起来也不会出任何状况。 至于洪承畴标下的绿营,虽然跟张勇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但是,要想调动他们还是做得到的,经历了李成栋、金声恒反清之后,剩下的绿营大多是效忠于清廷的,并不会在满清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做出反叛的举动。 清廷赋予了他协调双方的权力,只要他一纸命令压过去,这些绿营不敢不从。 对于卓罗的八旗兵虽然不是他想调动就能调动的,但是这种捡便宜的好事,八旗兵一向不肯错过,而卓罗就更加不愿错过了。因为卓罗是个聪明人,经历了昆明城下的那一场惨败之后,如果他不能有所建树,回到京城,绝对有他的好果子吃。 如此一来,他相对于自西向东而来的孙李联军便拥有了人数的优势,再加是伏击,想要失败都难。 ,吴三桂大队的嫡系兵马悄悄的离开了清兵大营,紧接着,便是一些绿营兵,再然后,就连卓罗也派遣了巴思汉等八旗将领朝西而去。只是,这一切举动,都是在夜色的遮护之下,不仅瞒过了城头的明军,连自己一个阵营里的投诚兵都瞒了过去。 此刻,谁也不知道,那些吴三桂嫡系亲信和一些绿营的大营之中,他们所有的士卒,都只剩下了一个任务,就是拿着旗帜走来走去,同时不断的弄出袅袅炊烟,做出一副清兵依然还在营中的假象。 同时,吴三桂更下达了一个命令,任何清兵,禁止相互串营,若有发现,格杀勿论。 这一道命令下来,更是引发了投诚兵的一阵费解,不过,似乎依然没有从中看出什么端倪出来。 每天依然是大群的清兵压在他们的后面,逼迫着他们去挖掘堑壕,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八旗兵出来得更多了,有时候甚至还能看见卓罗的旗帜。 一直以来,八旗兵是不大参合到这种事情去的,常常只是派出一点士兵出来监视一下就算完事,更多的人躲在营中,舒舒服服的享受着各种掠夺来的东西。 其实,这个时候,只有卓罗自己才明白,出现这种诡异的现象,完全是因为清兵的兵力不足。 他不停的看着城头,若是这个时候明军向他们发动攻势,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顶得住。如果是在以前,哪怕他面对十倍以的敌人,也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在经历过那么几场战事之后,这种想法却变得根深蒂固,只要稍稍触及,就会忍不住的担忧。 此刻,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吴三桂不要在外面拖得太久,乘着城内的明军还没有发觉,赶紧回来。 吴三桂如何会不知道此战的关窍,一旦城内的明军回过神来,向清兵大营发动攻势,那么就不是他各个击破了,而是他遭受明军内外夹击,形势瞬间就会变得格外危急。 所以,他刚到达伏击地点,就急急的布置,以自己嫡系兵马作为第一阵,洪承畴标下的绿营作为第二阵,李如碧部的投诚兵和巴思汉的真满洲兵作为第三阵。 等到明军进入伏击圈后,以号炮为准,次第发动攻势,务必要全歼孙永金和李定国的这支联军,彻底断绝昆明之敌的希望。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动作,就是放出一个巨大的诱惑,在彻底消除对方戒心的同时,也把他们引入自己的预设阵地。 李如碧的侄儿,就是这个诱饵的引路人。 在孙永金和李定国前往清兵粮草重地的路,山林之中突然钻出几个人出来,细细一看,不正是李如碧的侄儿么,经过吴三桂的一番赞赏和勉励之后,他的气势竟然变得浑然不同,隐隐的有着一股大将之风。 在克隆人士兵的带领下,他挺胸来到明军之中。 孙永金看着他的模样,差点笑了出来,事情还没成,这家伙就摆出了样子,不过,暂时就先让他得意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