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庄亲王的历史剧 (第3/3页)
而且还接受了赏赐,怎么也该算是见过皇上的人了,说不定能套套近乎,于是忙对着侍卫们拱手说道“各位军爷,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咱们可不能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了自家人,咱们杜家班可是皇上请来唱戏的。” 那名侍卫头领满是戏谑的看着杜班主,说道“放心,我们不会误会,正是皇上让我们来杀了你们。” 说完之后,对着手下喊道“给我杀,一个不留。” 刹那间,血流成河。 杜家班的血渍在太监和宫女的洗刷下,渐渐的消散不见,仿佛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这么一群人。 忙于记载国家大事的史官们当然也不会把他们高贵的目光停留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对于茫茫的历史长河来说,杜家班只是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一粒沙土,他所能造成的影响,比蝴蝶的翅膀还要微弱。 可是,这张蝴蝶的翅膀毕竟还是扇动了。 杜班主用他的鲜血污染紫禁城洁白地板的第二天,顺治显得温文睿智了许多,没有再继续咆哮着要御驾亲征,也没有指着那些汉大臣的鼻子骂娘,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措施。 首先表彰了川陕总督李国英、广西提督线国安,表彰他们在抵御明军攻势中的英勇表现,在两地完全处于空虚状态下,依然稳住了战线,同时提醒他们,在与明军作战的时候,不要主动出击,以保存实力为要。 其次,肯定了贵州提督李本深、内大臣一等公爱星阿在安庄会战中极大的牵制和消耗了明军的实力,并重重的挫伤了明军的锐气。 再次,严令满洲第一勇士、巴图鲁鳌拜率满、汉、蒙八旗精锐南下,抵御明军攻势;召回洪承畴,让他暂停告老还乡,以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名义总督军务,经略五省。 最后,严厉斥责多尼临阵脱逃,畏敌不前,革其多罗信郡王爵位,勒令回京,其部下军队暂交与爱星阿,待鳌拜南下之后,交由鳌拜节制。 一番布置,顿时显得有条有理了很多,再也不是最初那种纯粹的暴怒和一个劲的叫嚷要御驾亲征,不灭南明,誓不罢休。 朝中大臣惶恐之心立减,鳌拜出征,这还是比顺治亲征可靠很多的一个决定,而且看皇上如今的布置,也不是要于明军进行诛死决战,只是让鳌拜采取一个观望的态度,能进则进,不能进,便保存实力,抵挡住明军的反扑便是。 那些八旗兵听到这样的决定,相互拥抱着,痛哭流泣,想不到,从阎王殿里逃了一条命出来,泪水反而更多了。 鳌拜出征与皇帝亲征那可不是一个级别的,他们之中不少人还是能够继续留在京城安享富贵,何况这次南下观望居多,并不一定是要进入大山之中去拼死拼活。 逃出一条活路以后,他们再度神气活现的对着外人吹嘘到,西南一败,非战之罪,实在是八旗精锐不习山地之战。在那里瘴疾丛生,道路艰难,八旗精锐还未与人交战,便先折损了不少,然后带着久病的身子骨与明军几十万大军交战,自然难以取胜。再说了,卓罗之败,实在是那些投诚兵太过可恶,如果不是他们临阵倒戈,无敌的八旗兵怎么可能被明军击败,这分明不符合逻辑嘛。 那些京城百姓听了,也纷纷觉得有理,八旗兵都是一些北方人,擅长的都是平原上的对阵冲锋,那里经历过山地中那种到处都是袭击,到处都是埋伏的战争。再说了,整个天下这么多的精锐军队都被八旗兵打败了,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土员外,怎么可能打得过无敌的八旗兵,这确实不符合逻辑。所以,综上所述,一定是那些军爷们说的那样。 看到那些京城百姓开始应和他们,这些八旗老爷更加得瑟起来,对于被革去爵位的多尼居然满怀同情,纷纷说道“你说一个从来没经过战事的年轻小子,那里见识过那种山地战争,他一定是被那些野蛮的明军给吓坏了。要说啊,这场战事还真亏了多尼,否则进入云南的八旗兵一个都回不来,你看看卓罗、巴思汉,他们够坚挺吧,结果呢,全军覆没,一个都没跑回来。他们根本就是看不清楚形势啊,这山地战,根本不是八旗老爷该干的事。” 这一番话出来,更是在八旗兵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不过,皇上都已经定了,他们也是无法,只能是对多铎的这个儿子表示同情。 可是,对于另一件事,他们可有的是办法。 因为有人传言,孙永金是孙可望的儿子。 孙可望根本就是假投降,实际上引清兵进入茫茫群山之中去送死,不然的话,为什么孙永金也姓孙,而且出现得这么恰到好处,还能够获得投诚兵的支持和拥有强大的私兵。 听到这样传言,八旗老爷们顿时群情激奋,站在“义王”孙可望的府前,大声叫嚷着“孙可望,滚出来。” 孙可望没有出来,不过出来一个买菜的。 八旗老爷们看见之后,立刻抓住,吊起来暴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