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百年孤独 (第6/8页)
后对格格的好,可真是让人羡慕。其实格格也不是病,只是有些小孩子脾气罢了。十四格格从小就任『性』,一辈子也不肯长大,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她高兴,太皇太后就算没白疼她。反正她要什么有什么,要怎样又怎样,说不定过得比咱们都乐呵呢。"大玉儿笑道:"你们说得也是,那就随好高兴好了,别逆着她。我昨天跟吴额驸也是这么说的,让他一切都随建宁的意,就当她是个小孩子,宠着点就好了。" 吴应熊本来非常担心平湖的死会让建宁彻底崩溃,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建宁似乎并不在意,她认真地告诉自己:"平湖没有死,她只是走开一下子,过些年,就又变成另一个人回来了;皇帝哥哥也会跟她一起回来的。平湖要我等你,说只要我肯安静地等待,你就一定会回来,现在你不是回来了吗?香浮和皇帝哥哥也会回来的。" 她仍然把平湖和香浮分不清,更分不清过去与现在,有时候难得清醒一阵子,会有纹有理地说话、做事,然而略好几日,就又变得『迷』『迷』糊糊。吴应熊起初深为伤神,但是后来就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建宁嫁进额驸府这么多年,有限欢喜,无限辛酸,一直苦多乐少,很少开心。如果幻想能使她变得宁静、快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无论大玉儿说的"一切都随建宁的意"这句话是不是虚情假意,然而额驸吴应熊却真的是照做,做到了十足十。结缡以来,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宠过建宁,万事都顺着他,惯着她,纵着她。 也许吴应熊也是有些痴的,别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左拥右抱,他却只是魂不守舍,左右为难。从前爱着红颜的时候,他心里就只有一个明红颜,无论建宁是怎样地痴情,绿腰是怎样地柔顺,他却只是怜惜她们,呵宠她们,却始终不能产生爱慕之情。直到明红颜死在他的怀中,虽然爱念依然刻骨铭心,但当比翼双飞的美梦彻底破灭之后,他便不得不正视建宁对他的爱情,以及他对于建宁的爱情。 在从云南风尘仆仆、满身疮痍地赶回京都时,他一路上想着的都是红颜。肯回京来,只是因为他对建宁有一份承诺,他不愿意违背了这承诺。哪怕见到建宁后再追随红颜去死,他也总要先回京来见上建宁一面,完成自己的诺言。然而,当他回到额驸府,见到建宁的笑靥时,一心求死的念头忽然就烟消云散了。 建宁站在繁花落尽的花园中,脸上带着一个明净而憨痴的笑,那样欢快地迎上来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我一直在等你。"他突然就觉得心疼了,而随着那疼痛,某些在云南死去的东西,在他的身体里复活起来。 吴应熊自己也没有想到,竟会在建宁疯了之后真正爱上了她。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建宁身上,每天一下朝,就回到府中陪伴建宁,同她一起看戏,下棋,喝茶,吃点心,不论她喜欢做什么,他都会陪她。有时候她半夜来敲他的门,说想吃城南门口的馄饨,他也会立刻套上马车陪她一起去。他活了半世人,到如今仿佛才忽然有了过日子的心,才能在平实的日子里过出甘心快乐来。他的快乐非常简单,就是宠爱建宁,讨建宁欢心。他甚至掘了后花园里最钟爱的梅树林,全部依照建宁的心思改种桃花。 那些树龄超过十年的梅花树被连根掘起,轰然倒下,发出那样深沉悲凉的叹息,就好像倒下的是一个时代。吴应熊帮着建宁在坦然曝『露』的树洞里种下桃树,还很有兴致地催促建宁同时埋下两坛酒。建宁说,桃花酒要用没结过果子的桃花来浸酿,可惜自己没有女儿,不过也没关系,那酒,就留着吴青成亲的时候喝吧。她说这番话的时候,笑得那样满足,快乐,毫无保留。吴应熊的心就忍不住又疼了起来。 桃花开了又谢,转眼十二年过去了。 十二年中,发生了多少大事,康熙帝用计擒了鳌拜,终止四大臣辅政的局面,终得亲政,并于康熙十二年三月正式提出"削藩"。朝臣意见相左,争论不休,以为三藩占据南方一线,握有重兵,朝廷若是轻举妄动,必兴战事。太皇太后大玉儿也特地召进孙儿来劝他三思,然而康熙坚持说:"三藩拥兵自重,侧目朝廷,又每年向朝廷要求大量饷银,天下赋税,半耗于此。吴三桂更是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必将养痈成患。今日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倘若天佑我朝,逆贼必不足为忌。" "撤藩"既成定局,吴三桂闻讯暴怒。他倥偬半生,一旦交出兵权,便于平民无异了。虽然他的财富已足可保后半生衣食无忧,然而权势却是土崩瓦解,部下更是归入八旗,沦为士兵,而且是旗军中最没有地位的汉人士兵。很显然,大清朝廷已经决定过河拆桥,鸟尽弓藏。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吴三桂只得一反!然而吴三桂知道,儿子吴应熊在京为质,倘若自己这边有什么轻举妄动,儿子的『性』命不保。更何况,自己搏命拼杀是为了什么,打下江山来,还不是让儿子去坐吗?倘若吴应熊有什么三长两短,纵然自己做了皇帝,又有谁继续大统? 是月,吴三桂派了部将偷偷来至京城,将起义计划告知吴应熊,劝他收拾细软,安排家人同自己一起返回云南。吴应熊事出意外,愣了一下才说:"父亲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叛逆可是诛连九族的大罪啊。" 那部将道:"公子怎么这样说?上次你去云南,王爷才知道,原来你一直在暗中赞助义军反清复明。王爷没有怪罪你,反而很感动,这是为什么?不就是因为王爷心中一直有复国大志吗?起义抗清,原是早晚的事,公子觉得高兴才对,怎么反而迟疑起来了呢?" 吴应熊叹息道:"那是不同的,我助义军抗清,是为了光复我大明王朝;可是父亲起义,却是为了自己做皇帝。我记得从前佟皇后说过,真正的天子,只有三阿哥玄烨。如今果然康熙帝坐了天下,这是天意使然,人心不可违背。父亲不如顺时应势,就像平南王尚可喜那样,同意撤藩,贻养天年。请将军把我的这番话告诉父亲,不要逆天行事,落得晚节不保,就后悔晚矣。" 那部将怒道:"公子这就错了,君臣父子,天经地义。王爷忠于前明,反抗满清,这是忠君;公子为人之子,理当尊父命行事,才叫尽孝;怎么反而口出妄言,非议王爷?岂非不忠不孝?王爷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公子吗?王爷做了皇上,公子就是太子了。王爷今年已经花甲,说句大不敬的话,就是称帝,也不会久坐皇位的了,将来的金銮宝座,大好江山,还不都是太子的吗?我今天看到小少爷聪明机智,将来亦是帝王之才,公子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小少爷的前途考虑吧?虽然你现在贵为额驸,皇亲国戚,可是大家都明白,当年皇太后肯将十四格格下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