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2/4页)
深有同感。 我曾为九信挥过拳。 我一直记得那女孩在我耳边嘁嘁喳喳时惊奇不屑的眼风:"呀,你居然跟问九信混在一起,你知道他是什么东西吗?"她是九信的邻居,也是他从小学起的同学。 九信是私生子—— 没人知道那个男人是谁,无论人们怎么对待九信的母亲:胸前挂破鞋的游街,暗室里的关押,无数次地写检查,她都坚决不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她在牛棚里生下儿子,然后,在最辛苦、最累最脏的翻砂车间里干了一辈子,直至终于患上职业病病休在家。那孩子,从小人人都知道他是野种,在整个家属区,除了骂他、欺侮他、羞辱他,从来没有人和他说一句话。 极度的震骇在刹那间使我失去了反应的能力,我只能呆呆地看着她。她的脸:轻蔑的,厌恶的,自信是好女人,因而有资格把公认的坏女人毫不留情地放在脚下踩的那种理直气壮。 她无所不及地细致描述着,重复地、不断地用着同一个形容词:婊子。 我却突然感到了巨大的愤怒。 即使那真是一场错误,但是他们,又怎么可以如此对待九信? 我打断她:"我想,她这么做一定有她的原因。" 她满脸的眉飞色舞,被我这一拦,好久好久才调整成讪笑:"有原因?一个女人没结婚,就有了儿子,这还不是贱,是什么?" 我坚持:"也许是一场爱情,当初真心相爱,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结合,一时糊涂留下孩子,是傻,不是坏。"—— 我忘了交代时代背景。 那是八十年代初,男女生的来往,被称之为"男孩女孩之间的朦胧感情";某男某女互通纸条、多说几句话,会引起同学、老师、家长三方四面的大恐慌;女生们私人间悄悄讨论,"喜欢"和"爱"是不是一回事? 果然她一愣之后,随即眼睛一亮,拉长了声调:"是吗?我看,不是问九信的妈有爱情,是你对问九信,有爱情吧?难怪难怪。" 脸上浮起惊奇暧昧的似笑非笑。 我笑吟吟,伸个懒腰:"我是没办法啊。我自己满心想的都是爱情,所以看谁都离不开爱情。那你呢,你看这个看那个都是婊子,是不是因为你,自己天天想的都是婊子?你是羡慕人家吧?" 我的攻势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她整张脸通红:"你胡说什么?" 我笑:"有句话怎么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看谁都是小人。所以啊,看谁都是婊子的人,那自己,恐怕…" 她尖叫:"你才是婊子。" 我"哗"地站起,简单结实地扇了她一记耳光。 为此,我的高中三年,变得异常艰难。 也曾为他和家人纠缠不清。 母亲一直觉得我应该有更好的未来。 那时,大姐、二姐每个月都寄托福参考书、各大学资料回来,并在每一个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里谆谆叮嘱我,要苦练外语,尤其是口语,争取早一点考过托福,无论我选择去四季如秋的加拿大或者人间天堂的美国,她们都可以为我担保。 她们寄回的照片里,大姐的背景是枫叶、雪、壁炉中的火焰;二姐的背景是高楼、跑车、纷扰的人群。 母亲也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我知道,世界很大,好男孩比比皆是,但是属于我的,只有这一个呀。 最后我对着母亲掉下泪来。 我说:"妈,您的两个女儿两个女婿都是博士、博士后,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只想做一个平凡快乐的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好?他家里条件不好,他没有出国的机会,但是我喜欢他呀。" 母亲终于开恩,叫我把九信带回家来。 就一起去江边散步 九信隆重地来上门,言谈斯文,举止大方。与父亲谈得甚是投机,父亲很满意,说:"这小子,将来必有出息。"但是母亲只是沉默。 我是那么紧张,焦灼地等待着母亲的回答。她终于叹气:"倒宁肯他平庸一点啊,真的有了出息…" 她不再说下去。 磨折数年,双亲的探亲签证批了下来,他们决意长住,却又搁我不下,几番思量,几至不能成行——当然最后还是走了。 我在机场,照例准备恭听上至做人做事下至炒菜洗衣的种种训示。然而母亲紧紧拉住九信的手:"以后,你要善待叶青。" 我一呆,然后大哭起来。 就这样嫁了。 有些事,我是后来才慢慢想通的。 比如母亲的沉默。 有相当长一段艰苦黯淡的日子。月中在提款机上插卡进去,"咔咔咔"吐出单子来:"现金不足。"原来,钱是这样一桩易耗品。 九信进了他母亲的厂,那时他母亲已死于肺癌。日子仍是:行在路上,背后有人指指戳戳:"看看,翻砂车间那个女的,你晓得吧?就是那个…"旁边的人忙回头:"呀,这么大了唷,都不晓得他老子是谁?" 工厂从来嘈杂,职工惯例高声大嗓。 九信一直在台车车间,一百多大学生,连清华毕业的都不算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