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时代_第三十九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第3/3页)

样恶毒,但是热情过度。见来了一个模样不错的年轻小伙子,还是个大学生,一个个都像母狼看小羊一样充满好奇地看他,然后恨不得把他的所有隐私连根刨出来。

    中午有半小时的午饭时间,很多女工都是自己带饭,詹小鹏一般去超市的熟食部花5块钱买点炒面之类,这时,大妈们就围着他,热情地给他吃她们各自带来的菜啦rou啦,说小伙子要多吃rou,然后问他各种问题,老家哪里,多少岁,有女朋友没,为什么来超市干活,家里父母干什么的,等等等等。詹小鹏好烦啊!但是,他不能得罪她们,这里的任何一个女人,若真得罪了,他就够受了,没听说过么,大妈是城市里最强势最彪悍的人群,为了一块钱她们能与人吵上个半天,并且丝毫不怕人rou搜索!他詹小鹏能在吵架气势上、在精力储备上、在不惧畏人rou曝光的强悍气场上与大妈们抗衡吗?

    所以,一开始詹小鹏就有思想准备,他不过是以超市作为临时阵地,一边打工糊口一边再找机会图谋发展。

    幸好,超市里的大妈同事只是多关心他而已,而且,一旦他有个什么需要帮忙诸如调班之类的,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唯恐照顾不上他,这又突然令詹小鹏有点得意。在超市这个散发着混杂味道的职场里,他这么受瞩目受优待,还不是因为他是娘们堆里的唯一英俊小伙嘛!

    汪海洋今天的情绪特别低落。审批副教授的结果还没出来,但是已经从一些渠道里得知,副教授的名单似乎早在申报之前就有了大致的内定。

    他不想去相信这样的传言,但是,心情受了影响。

    去餐厅吃饭,路上遇到邻居黄博士。黄博士是美国回来的,虽然与他不同专业不同学院,但住同一层楼的两隔壁,而且同为还算年轻的海归,两人就常一起聊天。

    汪海洋与黄博士一起同行去吃中饭。

    黄博士比他早半年回来,这次也在申报副教授。

    两人打了饭菜,拿着托盘,找了个安静的地方。

    汪海洋说:“今天又在网上看到新闻,说多少个海归被同所大学以百万的身价引进,唉,我怎么就奇怪了,自己也是个不错的海归,怎么,我的身价就只有几千呢?”

    黄博士叹口气:“都是些误导人的文章,你能相信里面的话吗?”

    汪海洋问怎么回事。

    黄博士说:“告诉你一件最有说服力的事情,我太太的同学,一个土博士,去美国做了3年博士后,刚回国到一大学,直接就是教授,人一来就有180万的启动资金!我还真以为在大学拿个教授是很容易的事,于是也赶着回来了。但是回来后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人家的老爸是个实干家,以企业养学校,再以学校的大旗为企业做事,所以一回来就是教授了。可是, 不了解底细人就只看到了:海归,180万启动资金,回国立即就是教授。你说,这样的宣传是不是误导人?”

    汪海洋不说话了。

    黄博士继续:“所以说,一个海归回国拿到了好的待遇,其他海归就以为自己也可以拿到同等待遇,那就错了,别忘了——这海归有没能力、有多少能力,这是谁说了算?”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几年前海归少,由着海归们挑挑拣拣,但现在,海归大把,不稀奇了,所以招聘方也要筛选。那些被重聘被稀罕的海归之所以被稀罕被重聘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有海归身份或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是关系背景和海归身份的结合体。若不是关系背景,一个普通海归,真能那么受重视吗?

    汪海洋吃着饭菜,却不知嘴里饭菜的味道。

    黄博士摇着头,接着无奈又愤愤不平地说:“没办法,现在中国各领域都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办事,而海归市场,趋势上已经供大于求,所以领导们口气很牛。前几天,我太太大学里的一个海归因不适应国内大学的体制,呆了一个月不到,走人了,人家是斯坦福的博士,他走,学院领导一点不留,说,呆了一个月不到就走人的,肯定情商文商不合格,留下也不会有大发展!瞧瞧,领导们就是这么说话的!”

    汪海洋听得疑惑:“什么叫文商?”

    黄博士看着他,有点不屑:“看,你是个海外人士,连个文商都不懂——文商,就是面对文化差异表现出来的商数,这可是现在的领导特别爱对海归说的一个词,是次于智商和情商的另一种测量能力商数的表现物,若你回国了,还保留着西方的思维定势和价值标准,那么就说明你的文商不合格!”

    汪海洋终于明白了。

    咳,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啊。汪海洋都感觉自己有点OUT了。

    两人有一会儿沉默,不知算不算是为那位斯坦福同仁致以同情。

    一会后,汪海洋问:“你刚才说,有能力的海归不一定能与好的待遇相匹配,这我也认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嘛。但是,在评职称方面,科研能力强,发表文章很多,难道职称会上不去吗?评职称的条件都是硬杠子啊。”

    黄博士看着他:“你觉得科研能力强文章很多职称肯定不难上去?那你真是太傻太天真了!”

    汪海洋不服气。

    黄博士看着汪海洋的表情,急了,赶紧给他补课:“你可能以为你科研够多水平够高够资格了,可别忘了总有些条件是你满足不了的。博士评副教授,论文之外,你还得有项目,你得工作满2年,你得在本地交足一定时间的社保,你得上满多少课时的课,你得先做新生班主任,带几个毕业论文,做校报编辑或摘要的翻译…也就是说,你可连申报资格都没有!而且,因为评教授副教授有名额限制,即使你符合所有条件,但若你没有关系,还是很悬的,你这海归仅凭自己学术能力评职称,可能会失望!”

    汪海洋听得头大。难道,言传中的副教授内定,是真的?

    汪海洋不敢去想。他希望这是黄博士的危言耸听——就算评职称再不公平好了,也不可能是全盘不公平吧,总得有几个名额留给公平竞争的吧?只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名额,他汪海洋就有戏。

    反正,在最后结果出来前,他还是有希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