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区_吴有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吴有训 (第1/4页)

    吴有训

    王淦昌吴有训教授是闻名世界的物理学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研究组织者。几十年来,他为培养人才,创立科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国家对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吴有训教授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闪现在我们眼前,他的亲切教诲仍常常萦绕耳边,他的献身科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去攀登,去搏击。

    为证实康普顿效应做出贡献吴有训教授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是用精湛的实验技术,证实了康普顿效应。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电磁辐射是以微粒形式出现,这种粒子口叫作光子或光量子。光具有波动性,同时又具有微粒性,这就叫光的“波粒二象性”。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他把从钼靶来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观察被散射后的X射线,发现波长有增长,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子和电子碰撞引起的。

    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本身的能量减少了,波长则变长了。这说明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微粒组成的。康普顿的发现,使光子的粒子“资格”以更明显的形式被确定下来,进一步提供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验证。

    吴有训1897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县,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末,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跟康普顿教授从事物理研究。他以充沛的精力,拓荒者的顽强性格,日以继夜不知疲倦地投入科学实验。在芝加哥大学短短的年月里,他竟用了20多个X射线管。1923年,他和康普顿一起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几乎从一开始,他就参与了康普顿的伟大发现。1924年,他与康普顿合著《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射线的波长》一文,1926年吴有训单独发表了《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和《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比率》两篇论文。这些实验结果,以雄辩的事实,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的发现,很快为物理学家们公认,1927年,康普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康普顿十分赞赏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学生,常常为这位年轻人的独到见解和实验才干感到惊异。1962年1月,杨振宁教授寄赠吴老一册他自己写的书,在扉页上写道:“年前晤A。Hpton教授,他问我师近况如何,并谓我师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当时,康普顿已经70岁了。康普顿在他所著的《X射线的理论及实验》一书中,对吴有训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全书有19处引用了吴有训的工作。特别是吴有训的一张被15种元素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康普顿把它和自己在1923年得到的石墨所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并列,作为证实他的理论的主要依据。难怪在国内外一些物理教科书中,将康普顿效应称作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但是,吴有训知道后,总是谦逊地断然拒绝。

    坚持不懈,要使科学在祖国生根吴有训教授的可敬之处,除了他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而外,还在于他毕生坚持不懈,要使科学在祖国生根。

    1928年8月,吴有训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教授、系主任,他一方面讲授近代物理学,尽心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物理学工作者,齐心协力,首先在清华大学开创了国内的物理研究工作,建设了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为培养物理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旧中国,民族垂危,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安宁,文化教育都很落后。像物理学这样一门基础学科,理论性又比较强,不容易为一般人所了解;在大学里,要一个青年选定物理学作为他一生的工作和奋斗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在他们进大学的时候,必须让他们先把普通物理这一课学好。清华大学物理系对于这一点是很重视的,安排教普通物理的教师,都是物理学大师,不是吴有训教授,就是萨本栋教授。普通物理是一门重头课,课堂大,学生多,每班分两组,同一课题的内容,每次要讲两遍,教师是恨辛苦的,但他们总能引人入胜,把学生带入繁花似锦的物理花园。

    听吴有训教授讲课,除了增长知识外,还常常觉得是一种享受。他上课,嗓门大,准备充分,选材精练扼要,科学性和逻辑性强,说理深入清楚。并且,他先让学生作适当的预习,对易懂的地方,讲课时一带而过,对不易理解的地方,则绘声绘色地反复讲解,把枯燥的概念和公式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吴有训善于抓住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他告诫学生:“学物理首先要概念清楚。”

    吴有训教授还十分重视用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讲课内容。有一次吴有训教授作公开的课外讲演,讲的是“振动与共振”。他在大课堂横拉一根很长的绳子,在等距离地位垂下一根根短线,每根短线都一样长,上面系着一个用过的大号干电池(作为重物体用),一共挂了8节电池。他讲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