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人区_走向无人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走向无人区 (第4/4页)

泡着一只腐烂了的藏羚尸体,散发着令人发呕的臭气,这水实在难以下咽。但是,在此地找到一个淡水湖多么不容易啊!不得已,队员们强忍着恶心,下咽着苦涩的湖水。

    很快,有人开始“打标枪”了。大家风趣地称拉肚子为“打标枪”。接着,“打标枪”的队伍很快地壮大了。为了减轻痛苦,我们玩笑地成立了“标枪会”,考察队长武素功自然成了“标枪会”的会长。

    勇闯白沙河白沙河是给勒斜武坦湖补给水量的河。宽宽的河床,密集的水网阻止住了向北行进的考察队。

    由五辆吉普车组成的先导小组,一到河边,便被宽阔的河道拦住了去路。他们选择了一处河面宽,河水浅,中间滩地较多的地方开始渡河。第一辆汽车刚驶进河里,就陷到了泥里。重新选择路线以后,第二辆车又被陷。其它三辆车也没逃脱厄运。因此,先导小组的五辆车“全军覆没”。

    第二梯队开来了四辆卡车和两辆吉普车。队员到达河边一看,心里不由得一惊,吉普车都过不去,这些负重的卡车能过去吗?怎么办?来自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的李树德研究员,参加过多次野外考察,很有经验,他指挥着车队向上游驶去,选择了一处河床较窄,河心有一大块滩地的地方准备闯过河。李树德乘坐的吉普车率先闯人了中心滩地。一阵剧烈地颠簸,汽车座椅被撞断了,车上的队员也左摇右晃,不时地因头被撞疼而喊一声。

    接着几辆车都冲到了河中心。

    前面的河水更急,李树德的车走在前边探路。没走多远,车便深深地陷入河中,后边的车队都不敢动了。这时,有丰富行车经验的马天祯心里不服,他驾驶着越野卡车试探着向前冲,后面跟着一辆带有绞盘的卡车“护驾”。卡车一会左冲,一会有闯,陷进去再拖出来,重新选择道路,就这样,艰难地爬上了对岸。

    南极队员的感叹冰封雪盖的南极洲是南半球之极,而青藏高原是地球表面最高的地区,被人们称为“地球第三极”。

    郑祥身博士是一位地质水者,曾两次赴南极参加科学考察工作。此次参加可可西里科学考察,对在两地的生活作了一个比较:冰封雪盖的南极,酷寒无比,最低气温达到了一89℃,夏季平均气温在0℃左右。

    但长城站保暖设备极好,室内温度保持在20℃,工作者能得到较好的休息。而可可西里地区一天内的温差较大,中午气温在10℃以上,到了晚上温度骤降,住在单薄的帐篷里,虽有羽绒睡袋,也难以抵御寒冷。

    南极气候变化无常,暴风雪天气十分频繁。可可西里的气候变化虽比不上南极,但在一天里也能领略到风霜雨雪。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而南极冰原平均海拔只2400米,长城站距海平面仅几十米高。海拔高,造成的高山反应是难以忍受的,在可可西里总感到气短,外出采集标本很费劲,走几步必须歇一歇。

    在可可西里行路艰难,外出工作总要陷车,拉车推车体力消耗很大。受运输条件的限制,食品单调,营养不足。而在南极工作,有固定的基地,基地有完善的后勤服务设备。

    总之,和在南极工作相比,这里艰苦得多。

    绝妙的“桑拿浴”

    太阳湖是可可西里唯一的淡水湖。考察队的第八个营地就建立在这儿。

    在太阳湖南北岸耸立着两座巨大的山峰,布格达圾峰和马兰山。在布格达圾峰下一条冰川的末端,队员们发现了一处沸泉群,泉眼多达100只。远望这里雾气腾腾,近看泉水沸沸扬扬。有些泉眼相互环绕如莲花,有的喷出的水柱酷似晶亮的雨伞。

    泉水的水温高低不一,最低的为56℃,最高的达91℃,这比当地的沸点85℃高得多。一些队员兴奋地在泉水里煮鸡蛋。

    望着一团团上冒的水蒸气,一个队员突发奇想,脱掉身上粘满泥水的衣服,赤身隐没在蒸腾的热气中,不一会儿便大汗淋漓。其它队员都效仿他,也赤身隐没在蒸气中,洗去身上积蓄数日的油泥,好痛快呀!真是一次绝妙透顶的“桑拿浴”。

    干土地上也陷车这次可可西西里考察总共设了10个考察点。每走一步,每到一个营地,总要遇到陷车的事。奇怪的是,有时候,走在干巴巴的路面上,车也会陷下去。为什么干路面下也有泥浆呢?冻土专家李树德解开了这个谜:可可西里几乎是遍地冻土,冻土面积占95%,冻土厚60至刀米。夏季气温升高,表层2至3米深的冻土解冻了,变成了软土,而表面近1米厚的土层可能已风干,也可能又被冻硬,所以,地面看来仍然是干巴巴的。因此,走在这样的路面上很容易陷车。

    8月15日,考察队顺利地返回了大本营——格尔木市,胜利地结束了考察工作。

    这次考察,采集到各种样品、标本12000余号,发现哺乳类动物19种,鱼类6种,鸟类40余种,发现大小湖泊200多个。可可西里地区还有丰富的金矿资源,考察队在马兰山区的化隆为发现了原生金,采集了一块2。5公斤重的标本,其表面上有不规则的金片,其中8颗金粒约重0。7克。

    这次考察,对于揭开该地区的神秘面纱只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对于青藏高原的研究,对于这个地区今后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无疑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