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走向无人区 (第2/4页)
蹦乱跳的小鱼;植物标本也很快采到了几十种。这天,收获实在太大了。他们都兴奋不已,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直到夜幕降临时,才意识到该返回营地了。 不料在回营地的途中,汽车又陷入了淤泥中。此时,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大家无计可施,只有等待天亮了。一天没吃没喝的队员们,个个饥肠辘辘,精疲力尽,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御寒,他们只好相互搂抱着团缩在车里,当了一夜的“团长”。 场面壮观的藏羚群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野生动物的生存地域随之减少,可可西里这一人类的禁区便成了高原动物的乐园。 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很多珍贵野生动物,其中有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一路上,队员们经常能看到三五成伙,几十成群的藏羚羊。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我们遇见的藏羚都长着一对约60厘米长的犄角,行家们说,长犄角的羚都是公藏羚,角是名贵药材。 那么,母藏羚在哪里呢?这个季节正是母羚怀胎分娩的时期,为了安全,母羚都躲在比较隐蔽的山窝里,结成小群体活动,所以很少见到。也许这是一种默契的配合,公羊的活动范围大,目标暴露,无形中把天敌——狼吸引过来,减少了猛兽对母羊的袭击。 7月中旬,我们来到了西金乌兰湖附近,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大群藏羚,它们布满了一座丘陵,满山遍野,密密麻麻。仔细观望,居然全是母羚和幼崽。只有在繁殖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这么壮观的场面。大家分头数了数,足有2200多只。这真是令人瞠目的数字,让我们大饱眼福。 以往我们也曾遇到过大群的藏羚,但数量远没有这么多。这样一大群藏羚,目标大,不是更容易遭受到袭击吗?情况恰恰相反。藏羚的幼崽出生后几小时就能奔跑,个把星期后就跑得很快了,此时,附近的母羚和幼崽集群活动,四面八方都有自己的同伴,凭借它们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容易发现敌情,有利于生存。羊群大,可以互相壮胆,还增加了安全感呢! “扮演主角”的藏野驴尽管无人区终年天寒地冻,可也栖息着一种大型的珍贵动物——藏野驴。藏野驴对考察队的到来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它们有时会跑到考察队的营地旁伫立观望。 它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总与我们拉开400米左右的距离,不让人靠近它们。 这种野驴身长2米多,肩高1。2米,体重300多公斤,上体棕褐色,下体灰白色,两种毛色相映衬,显得格外夺目。它们以青藏高原为分布中心,是高原上的特有种。 它们有着发达宽厚的胸脯,细而浑圆的腰臀,长而善跑的四胶,真是体态优美,风度翩翩。随队的记者早已计划好了,要在野外拍摄一部大型动物的记录片,无疑,藏野驴将扮演主角。 藏野驴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时速可达60公里,可谓是这里的长跑冠军。就连行驶中的汽车也经常被它所戏弄。一次,我们外出观察,发现了几只野驴,汽车开足马力去追,在地面状况极差的山间,汽车时速最高只能达30公里,这不是龟兔赛跑吗?无奈,只好到别的地方去寻找。 不久,机会又来了。几十头野驴又展现在我们眼前。当它们听见汽车声时,先是伸长脖子张望,然后撒腿飞奔。有趣的是,它们并不跑得很远,只拉开一段距离之后,就停下来回头观望,等汽车接近后再跑。这回我们学聪明了,不急于求成,故意放慢了车速,记者们不露声色地坐在车里等待时机。 汽车距野驴群300米、200米、100米,直到几十米了。车子突然加速冲向它们。 这时,受惊的野驴狂奔起来,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片百驴奔腾的景象,真是扣人心弦。电视台的记者小李早已准备好了摄像机,抢拍了几十秒钟的精彩镜头。可爱的藏野驴,在艺术家的精心导演下,做出了精彩的表演。 卧冰尝雪的野牦牛可可西里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就是野牦牛。公牛体长3米多,肩高约1。6米,体重可达上千斤,真是青藏高原上的庞然大物。它们的性情比较凶猛,过去,曾发生过野牦牛顶翻汽车的事件。 野牦牛还有一个极大的本领——能卧冰尝雪。当高原上冰封雪盖的时候,它们能自由自在地在冰雪中生活,累了,卧在冰上休息,渴了,吃几口白雪,真是高原上典型的耐寒动物。 是什么使它们如此不畏严寒呢?是它那身又长又厚的毛被,身体下部和腿部的毛被尤其厚,所以,能抵挡住严寒的袭击。 进入可可西里以来,考察队一直没有发现过野牦牛,使动物学家和摄影记者们变得焦急不安。在西金乌兰湖附近扎营以后,队员们每天都驾车去搜寻野牦牛的踪迹。 一天,队员兵分两路,沿着山间盆地搜索。在离营地约17公里远的地方,有人发现山梁上有9个大黑点在蠕动,用望远镜一看,正是野牦牛。为了不让野牦牛受惊,我们绕路行车,真凑巧,汽车刚走了约三四公里,又发现了两群,每群约110只至170只。其中,一些小牛犊还在吃奶呢。 野牦牛发现汽车以后,便开始逃跑。可它们的速度毕竟比不上擅长奔跑的藏野驴。不一会,车子就追上了它们,这时,照相机、摄像机一轰而上,记者们忙得不亦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