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代的表达风格 (第1/2页)
第六代的表达风格 第六代的电影我看的不多。 但举凡能以年代概括的东西,必将有其相通之处,陆川把这个年代的理念换做了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主题,处女作《寻枪》得以公映。娄烨《苏州河》,王小帅《17岁的单车》也被我从隔壁的盗版店铺中泡沫般的拾起,《回家过年》、《小武》、《头发乱了》…其间又林林总总看了许多其他作品简介。 便以此番理解来呈现这篇文章。或许在许多人眼中显得浅薄,但灵魂的相通却只是个瞬间的过程,纵然有时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误解。 But I say ,Sometimes ,Films just a feeling 题记 从某种意义去审视,第六代人表现的内容皆可由一“轻”字概括。 而“轻”却是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的。 剧中的人物,导演的心态,社会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则是时代的给予——他们都是70年代的孩子,无论自身力量多么强大,无论自我意志如何隔绝。但必定是活在世俗之中的,这是一个无奈的归宿,是他们身上的烙印。 而这个烙印的名字叫“轻” 于他们、于电影而言“轻”首先牵扯到了许多与责任有关的东西。 70年代出的都是一些极不负责任的导演,放纵和轻佻是他们一贯的人生态度。在他们的作品中没有任何的拯救意义,他们自己本身就已失掉了现实中的方向感,因此也无法给予他人的人生以任何有益的指导。 70年代人脑中主观占着极大的地位,或许那也可以算是一种所谓的理想。幻觉意识让他们有了最初唯美的表达理念,但这种理念的根蒂却是深深的固扎着现实,一种痛苦的渗透让他们不会飘离的太远。但这也赋予了他们可以落地的表达,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人化的意识太高而无法呈现,相反,在胶片这个载体上,他们表现的清晰而又跳动。 这种不负责的态度首先是针对自己,然后是片中的角色,最后转嫁到观众身上。这种不负责的态度让他们显得残酷,冷漠,但内心却又是无比的脆弱、温情。他们让观众替他们背负身上的苦难,但在这场观看之中,最先痛、最最痛却仍是他们自己。 正如《寻枪》的导演陆川所言,他残酷,他需要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便把观众一拳击倒。他虽把自己理念说的明白,却在影象表达上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17岁的单车》之中,王小帅很随意便毁掉了那辆车子,把男孩推到了悲剧的高点,然后落幕,于是我也便被凉在了不尴不尬的位置上观望,但他们不会顾及你的感受,他们总是不想给善良人一个交代。 第六代拍电影是给自己看的,一条极具概括性的评论。 他们的选材范围,表达风格都是极其的随意,突兀,却又总有些必然的联系。简单的似乎奇特,甚至让人觉得荒诞,比如一个与戒指有关的剧情,男主人公辛苦赚钱为女友买下了一枚戒指,而女友却因他贫困另投他怀,愤懑之下,他想起了家里劳作的母亲,又把戒指送给了这个女人,母亲却在他外出的时候把戒指给了他的嫂子…我已记不清电影原来的表述是否如此,亦无法去证实记忆中的这段影象,但那种被误解的感受确是被剥离的异常清晰,久久难忘。 第六代便是如此的不顾观众的心情,他们皆是制造距离感的高手,没有想让你去接受什么,只愿把我的灵魂在你的不解中疏离。 显然他们是把电影拍给自己以及相通的人看,但他们也需要掌声,其意义不过是教徒对教主式的,无所谓理解还是不解,然后得意,然后怅然依旧。 他们很轻,这使他们得以漂浮。他们的痛苦源于生活,他们的灵魂却高于生活,这种游离是真正的劫难,在他们冷漠且暗淡的照片中熠熠生辉。或许他们对自己本身就无法把握,所以他们也不想给别人一个结局,或者说,影片中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哪怕只是一种感觉,他们也想本色的呈现。 最具生活化的电影和最本色的艺术,这是第六代最吸引人的一点。 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人都是需要自我实现的动物。 这便需要一种表达的辅助,如果选择不当,那么很可悲,你所做的一切都会与你所想的方向背道而驰,成为所有误解的根源。 从这一点来说,《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