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今夕何年 (第2/8页)
赠予他人,什么也不知道,那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这些听来的套路,都被他一一否定了。 关键喜欢历史,曾读《清史》,了解清朝官场送礼名目繁多,最常见的叫“三节两寿”三节是指春节、端午和中秋,两寿是指官员本人和夫人的生日。通常,清朝京官比外官穷。外官有大笔养廉的银子,其数目往往是正俸的二三十倍,灰色收入也比较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是,京官对外官升迁又有非常大的影响——“朝中有人好做官”在长期官场交易中,便形成了一种潜规则:京官凭借权力和影响,关照外官;外官向京官送钱送物。这些陋习美其名曰:“敬”离京时叫“别敬”酷夏时叫“冰敬”寒冬时叫“炭敬”“敬”的具体分量,则取决于双方关系的深浅、京官作用的大小及外官的肥瘦。清道光年间一个叫张集馨的官员出任陕西督粮道,他是如何孝敬京官的呢?接到皇上任命前,他已经在北京住了四个多月了,其时他不惜大举借债送礼:托人从广东洋行以高息借了一万两银子,从山西钱庄借了五千两银子,又从朋友那里借两千两银子,光用去别敬的银两就是一万七千两。这样的天文数字,他赴任后不挖地三尺大捞特捞能回本吗?最后,归根结底还不是害苦了老百姓。 现在,关键举棋不定。一个声音说:“我为什么也卑鄙呢?”另一个声音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卑鄙一点点呢?” ——终于,后面的那个声音占了上风:“我要进步,我要实现更远大的梦想,又有什么错?何况这两万块钱也是‘斗地主’赢来的意外之财。” 为市里拜年慰问时送礼送出去那么多似乎轻而易举,为自己送一回礼却比偷鸡摸狗还难。关键想,好在从接待处处长那里借来了汽车作为掩护的工具,多少可以起到掩耳盗铃的作用。要是坐出租车或走路提着大包小包进出市委宿舍大院的话,那就只好无地自容了。 就是关键敲门的那一刻,他还在想,假如在钟书记家里碰到熟人怎么办?又想,既然也是年关这个时候碰上,那应该和自己抱着同样的目的吧? 还好,没有别人,并且比自己想象的要顺利得多。 一进门,钟书记热情地招呼关键坐,钟书记爱人还给他泡了一杯热茶。这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氛围,大大地缓解了关键的压力。 接着,钟书记开始询问关键的工作、家庭以及生活方面的情况,拉家常一样自然、细致和亲切。关键一一作了回答,很感动。 大概坐了二十多分钟,关键想该是灵活告辞的时候了,此刻还没有别人前来拜访,正是脱身的好时机。关键进门前想过,要看实际情况确定送还是不送。如果察言观色感觉钟书记是自己能跟随又不会拒绝自己的人,就把兜里的信封悄悄地“遗失”在沙发上,送了。要不,就不送了。这时,关键认为“送”的时机成熟了,便早做好了准备,一边把信封偷偷地丢在屁股底下,一边把茶杯轻轻地放在茶几上,这些没什么动静的动作也还沉着冷静。 走时,钟书记夫人不知什么时候准备了一份礼品袋送给关键,客客气气说:“这些饼干糖果,带回去给你女儿。”那一刻,关键暗暗高兴,心想钟书记不仅收下了自己的心意,而且礼尚往来回赠了礼品,这毫无疑问表明钟书记是器重自己的啊。 当关键暗自庆幸准备离开时,突然听见钟书记的声音像一阵闷雷从空旷的客厅传来:“慢,我还有几句话要和你聊聊,再坐一会儿吧。” 一刹那,关键像被人扒光了衣服猛然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难堪得满脸通红,手足无措了。 钟书记手里拿着那个信封,掂了掂,在空中一扬“咚”的一声扔在茶几上。 “小关,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今天也不想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作为市委书记,想花钱来我这里买个官做的不计其数啊!假如我卖,买的人也会卖,得把他的投资加倍收回去。这样卖下去,能行吗?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其实往往取决于自身的修养和个人的cao守啊!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原无忧,因风而皱。所谓‘风’与‘雪’皆为身外之物哪。人亦如此,切不可因身外之物而误人误己啊。” 钟书记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却分明蕴涵着痛心疾首的深意。 “小关,这样批评你,你可能有情绪,会拿驻京办慰问拜年的事来作比较。你知道吗?这是两码事啊,慰问拜年是为香州办事,乃公事。但是,今天你是为自己呀,乃私利。‘正心之学,先在洁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好了,大道理你肯定明白,好自为之吧。” 关键是怎样重新坐到沙发上,又是怎样离开钟书记家的已全然不知,脑海里一片空白。他走出大门,感觉那些路灯照洒在地面的反光特别刺眼,那些窗户散发出来的光泽也非常眩目;可是,眼下他感觉脚下的路非常黯淡,心里非常悲凉。这些时日,他权衡再三,决定这次送礼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然而,自己再一次错了,错得异常的彻底。 当关键准备开车离去时,眼前倏然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是霍光明吗?他怎么也来了? 关键沉思片刻时,霍光明的背影已消失在马贞南家的楼道里… 清悟源 关键开着车刚驶出市委宿舍大院,就被一台宝马拦截下来。本来在钟书记家受了一肚子气没地方发泄,现在终于找到理由了,他先是使劲按喇叭,随后就破口大骂起来。 “火气蛮大嘛,关爷。早在院子里就看见你了,喊你好几声也不答话,只好追上来了。” 从宝马车下来,笑容可掬喊着“关爷”长得大腹便便的男人是关键高中同学常胜利。常胜利握着关键的手,一脸的灿烂。 关键和常胜利不仅同过学,而且同过桌。高中毕业后,关键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常胜利也不错,考上了省城的商学院。大学毕业后,关键循规蹈矩一直在香州官场混,而常胜利放下好好的工作不要,偏偏跑到广东做生意。传说常胜利一开始并不顺,曾一度流落街头,后来做国际贸易发了。常胜利很有经济头脑,发了财后回老家香州创办了一家生产食用油的企业——香州滴滴香茶籽油实业公司。未曾想,只几年工夫,企业上了规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