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最高武官 (第3/6页)
挨别人揍。嬴政来请尉缭,却是为了更狠地去揍别人。孔明之于刘备,是冬天里的大火炉,不可或缺;尉缭之于嬴政,则只是往满桌珍馐里再多添一道美味而已。这也就决定了,虽然都是王和王的男人,相见却各有各的曲折反复。 第三节主胜之道 且说嬴政终于见到了尉缭,或者我应该说,尉缭终于见到了嬴政。两人对坐,嬴政因问道“寡人欲取天下。先生善兵,愿有以教寡人。” 尉缭面对着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王者,神色自如,悠然说道“夫兵有三胜。不橐甲而胜,主胜也;阵而胜,将胜也;战胜,臣胜也。” 嬴政道“寡人愿闻何以主胜。” 尉缭道“所谓主胜,无须兴兵,战胜于朝廷是也。今臣有兵不血刃之计,而使天下归顺。” 嬴政精神一振,道“请先生赐教。” 尉缭道“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尉缭虽以兵法著称,本人却是一个坚定的反战者。然而,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非他一人的力量可以阻挡。统一之战绝无可能避免,六国必将灭亡。生逢乱世,他将何去何从?在六国和秦国之间,他又将如何抉择?事六国以抗秦吗?这样或许能为六国延数年之命,换句话说,为六国的达官贵人延数年之命。而为了这多出的数年之命,却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多打几十场乃至上百场仗,多牺牲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战士(包括秦国和六国)的性命,让无数本可幸免于难的家庭破碎灭亡。 尉缭的咸阳之行,表明他最终站在了秦国一边。而他向嬴政提出此一计策,正是要腐蚀六国的权臣,削弱六国的斗志,从而加速统一进程,长痛不如短痛,让该死的战争尽快结束,和平早日降临。 嬴政听完尉缭的计策,脸上忽然露出狐疑之色。尉缭的计策,对嬴政来说并不新鲜。早在七年之前,李斯就向嬴政献过类似的计策(注:参见上卷)。时为郎官的李斯,也正是因为这一计谋,被嬴政拜为长史,从而迎来了仕途上的重大转折。李斯就任长史以后,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这一计谋,多年来一直在秘密实施当中,几乎是秦国的最高机密,即使在秦国,知悉内情的也不会超过五个人。因此,嬴政不免怀疑,尉缭之所以提出和李斯类似的计策,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呢?还是尉缭乃是为六国而来,隐约觉察到秦国这一计谋,此番特作试探? 嬴政心存疑虑,于是假意说道“三十万金,非为少也。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 尉缭冷笑道:“王者爱民而不爱财。今大王爱财而不爱民,臣复有何言?” 谁爱财了?你满大街问去,保证没几个人愿意承认。常人尚且不喜背上爱财之名,更何况是至高的王者,一切土地和土地以上附属物的主人呢?嬴政尴尬地笑了笑,谢道“寡人一时失言,先生幸勿介怀。” 尉缭继续冷笑道:“大王以三十万金为多欤?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今亡三十万金,不过十万之师一岁之费而已,却能坐收百万之师十岁之功。天下未尝无事,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则大王虽有百万金,弗得私也。大王其思之!” 至此,嬴政方才确定,尉缭确是为秦国的利益而来,于是拊掌赞道:“先生之言大善。” 嬴政突然造访蒙府,事先并无知会。等到蒙武、蒙嘉听到下人的禀报,得知嬴政正在自家府中,皆是大惊失色,仓皇前来参见,请罪不迭。嬴政大笑道“不知者不罪。蒙氏接待先生有功,寡人还要大大封赏才是。”又执尉缭之手,道“古人有云,得一人胜得一国,寡人未之信也,今得先生,方悟古人所言非虚。有先生辅佐,寡人何愁天下不定!”当即欲拜尉缭为上卿。 尉缭固辞道“臣之来秦,非为功名利禄。六国收,四海一,天命在大王也。臣千里而来,妄献鲁钝之策,惟愿天下早日一统,少杀伐而已。臣已老迈,实不堪立朝堂之上,望大王垂怜。” 嬴政见尉缭意愿甚坚,只能嗟叹不已,也不再强求。 第四节不辞而别 后几日,嬴政数召尉缭,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尉缭同,可谓极尽谦卑。如此尊崇之礼遇,自嬴政执政以来,未有先例,时人莫不荣之。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直暂居在蒙府中的尉缭,却忽然不见了踪影。 尉缭失踪,让蒙府上下一阵恐慌。尉缭可是嬴政的贵客,在自己的府中走失,这可如何交代?蒙武、蒙嘉赶紧发动所有关系,四处寻觅。 终于有人来报,称见到尉缭,正在咸阳城门,似欲出城而去。蒙恬急忙赶到城门,忽然眼中一亮,人群中的那个白发老者,不是尉缭是谁! 蒙恬上前问道“先生欲出城乎?” 尉缭道“我献策已毕,心愿已了,此间别无可留恋处。不去更待何为?” 蒙恬道“大王,不世出之明主也。先生抱经世之才,却舍明主而去,岂非不智?” 尉缭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蒙恬苦苦挽留,道“先生为客蒙府,不辞而别,大王怪罪下来,恐蒙氏有祸也。” 尉缭道“汝可无忧。吾已有书报与大王。”说完,尉缭又指了指城门,道“守门吏留我在此,小子为我解之。” 守门吏知道蒙府正在寻找尉缭,因此一直没敢放尉缭出城。守门吏望着蒙恬,放还是不放?他等着蒙恬的主意。 蒙恬道“先生此去,敢问何往?” 尉缭道“流沙之西,老子或犹存兮。” 蒙恬向守门吏挥了挥手,示意放人。尉缭也不道谢,飘然而去。葛衣竹杖,一如来时。 蒙恬回报嬴政。嬴政刚看完尉缭的辞别之书,又听到蒙恬转述的尉缭对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