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逐客令 (第6/8页)
知道,嬴政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却并没有下定决心纠正这个错误。象逐客令如此重大的决策,酝酿长久,天下震动,突然间要断然推翻,的确需要再多一些的理由,再大一些的勇气。嬴政召回他,显然不是打算将他官复原职,而是要当面听他的意见。众外客哪里懂得这些,他们满以为嬴政是要单单赦免李斯的,他们就象一群迷途的羔羊,看见头羊离去,免不了惊慌害怕,惶恐不安。 李斯安慰众人道:“诸君还请安心。大王召李斯,非为弃诸君不顾而独留李斯也,实欲面听李斯陈辞,然后定其行止。李斯与诸君同为外客,休戚相关,此回咸阳,必力争于大王之前。李斯能留,则诸君必能留。倘大王不能留诸君,也断无独留李斯之理。”众人将信将疑,却也无可奈何,只得目送李斯和蒙恬一同远去。 尽管《谏逐客书》没有立即达到废除逐客令的效果,但毕竟为李斯争取到了和嬴政面谈的机会,仅从这个角度来说,《谏逐客书》便已经取得了成功,没有白写。 于是有问,《谏逐客书》为什么能够成功? 或曰《谏逐客书》如何优美,如何雄辩,如何层层递进,如何有理有据,如何无愧于千古奇文,是以打动嬴政。窃以为,未必尽然。 自古文章圣手代不乏人,以下三位,均堪称笔夺造化、文惊鬼神,然而当他们以文章或自荐或劝谏时,却劳而无功。陈思王曹植先后上《求自试表》和《陈审举表》,行文凄厉郁苦,读来泫然出涕,结果泥牛入海,终生不得见用。李白呈《与韩荆州朝宗书》,吞吐云电,气势超绝,结果对牛弹琴,不闻下文。韩愈上《论佛骨表》,激昂慷慨,文理斐然,结果唐宪宗龙颜大怒,险些将他加以极刑。 此三人之不能得意者,非为文章作得不好。陈思王曹植不能见用,盖因文帝遗言在前,明帝忌惮在后也。李白不得志,只能怪韩朝宗乃庸碌之辈,空负荐士盛名,实则叶公好龙。韩愈遭贬,则在于唐宪宗对佛所持之态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当然,诸葛亮不在我们的谈论之列,他和以上三人没有可比性。即便诸葛亮是个半文盲,把给刘禅看的《出师表》写成这样:“老子吃饱饭撑的,就是要出兵攻打魏国,你待怎么的?”想来刘禅也是只好点头同意的。 可见,文章虽好,还要对方喜欢。譬如女人,倘她先已动心,则一言挑之,足以交情通体,中夜相从。倘她心无此念,纵文赋锦绣,动辄万言,却也只能是使君有意,罗敷无情。 君不见,无业游民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仅凭弄琴传音,便惹得卓文君午夜亡奔,投怀送抱,羡煞个人!君不见,陆游休妻唐婉,多年后于沈园重逢,结果唐婉离开他之后,美貌更胜从前,生活越发如意,身边又有新的夫君——赵士程相伴。赵士程乃皇家后裔,自然非仕途落魄的陆游所能比拟。红酥手,黄縢酒,眉梢眼角诉风流,可叹对面非陆游,悔青个肠!该,该,该。沈园相见一年之后,唐婉香消玉碎,承认吧陆游,这个噩耗让你feelmuchbetter。 第九节名篇背后 蒙恬虽为将门之后,却自幼嗜读经书,喜好文学,李斯一篇《谏逐客书》,看得他荡气回肠。在回咸阳的路上,蒙恬由衷赞道:“先生之笔,有如天半游龙,非人间所有。此谏书必可流传久远,为后世垂范。” 听完蒙恬的夸奖,李斯面色依然严峻。对李斯来说,把《谏逐客书》写好并不难,他一不小心就把《谏逐客书》写成了千古名作。难的是,要让《谏逐客书》达成它的使命——改变嬴政的决定,挽救他的命运,也挽救那些外客们的命运。作不到这一点,《谏逐客书》就只能是一堆华丽的文字垃圾。李斯才不在乎后世会有多少人来读他的《谏逐客书》,有多少学者为他的《谏逐客书》正义注疏,有多少学子对他的《谏逐客书》逐字解读。他眼中的读者只有一个——嬴政! 所谓工夫在诗外。别看李斯写《谏逐客书》之时,援笔立就,一气呵成,但他在文本之外下的工夫,蒙恬却并不能知道。也许,在李斯预感到宗室将对外客不利之时,他就已经开始构思这篇文章了。当他象布卢姆一样,在咸阳街头踌躇徘徊时,脑海里盘旋的还是这篇文章;在放逐的路上,他也没有停止过这篇文章的酝酿。用如此长时间来构思,李斯显然不是在斟酌词句,而是别有考虑。 首先,他要摸准嬴政的想法,站在嬴政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他的处境,判断他的立场,然后对症下药,务求斯人不言,言必有中。《谏逐客书》不出则已,一出便要正中嬴政的下怀,而不是下阴。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李斯要确立自己的写作姿态,给自己定位。在他面前有两个失败的先例,足以令他汲取教训。说起来,这两个失败先例的主人公,还都和李斯有些渊源:一是同为楚人的屈原,一是他的师兄韩非。 屈原见逐,作离sao。韩非不用,写孤愤。虽说屈原是怨而哀,韩非是怨而愤,但终究都是在怨。李斯也是有资格怨的,他无辜遭到驱逐,的确是受了委屈,而且委屈还不小。屈原是贵族,可以怨而哀;韩非是公子,可以怨而愤;李斯身份虽不比这两人,但至少也可以怨而悲嘛。而如果照这个定位写下去,我们不难想见,《谏逐客书》就将是另外一副面目:我李斯是怎样的劳苦功高,和大王共度过多少君臣和睦的甜蜜时光,如今受到宗室的陷害,命运如何的不公,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放逐的路上多少辛酸,同行的外客多么凄惨,再加入几个老人和小孩的行状特写…诸如此类,这般等等。 没有人说这样写不行,但从屈原和韩非的遭遇可以看出,哀怨的姿态并不能解决问题。通常来说,怨妇甚至比泼妇更加可怕。泼妇是不会讲理,怨妇是不肯讲理。没有人愿意做出怨气的筒,更别说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了。再者,嬴政并非普通的君王,他能干出囊扑两弟、囚禁母后这样的事来,显见绝非可以动之以情之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