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密谋聚乐第 (第2/3页)
挨一顿训斥不说,还要开刀受斩,我去做什么?” “大人言重了。太阁暴怒,要处斩大人云云,不过是流言蜚语。若大人信以为真,恐怕要出大事。” “大膳、常陆介!”秀次终于忍耐不住了,他脸色铁青,两腮直哆嗦“你们真是放肆,不但未给我想出好主意,还只管驳斥我,这难道就是你们这些家老的作为?” “大人此话实在欠妥。” “那你们为何不想个好主意出来?应该权衡再三,拿出一个上策,再向我汇报才是。可你们做到了吗?” “大人!”说话的还是大膳“正是因此,在下才提议大人出迎至兵库一带,可大人二话不说就否决了。于是在下不得不建议大人,待太阁回到大坂城后,亲自前去问候,恭喜大军凯旋,可大人还是说不行。既如此,在下只能问:若太阁传来令旨,大人究竟如何…” 话音未落,只听呼的一声,秀次手中的酒杯又飞了出去。它并未摔向大膳,而是飞向空中,是在向老天发泄无法解脱的痛苦和愤怒。 “啊!”被酒溅了一身的是佐伊夫人,她没敢再大声尖叫,只是低低地发出一声悲鸣。 “女眷全都退下吧。”木村常陆介立刻道“大人心情不好,我们还有些大要谈,自会安慰大人,你们先退下。” 女人们终于松了口气,点点头,都起身去了,一股香气飘散至殿外。秀次还在打着哆嗦,强压住心头的无名怒火。“好了,你们二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大人,现在还不到发怒的时候。” “好你个常陆介,你把女人们喝退,就是为了训斥我?” “万一这些人当中,潜伏着治部的耳目怎么办?” “若真有,我就将她千刀万剐。” “大人就正中治部的圈套。”常陆飞快地朝大膳使了个眼色“治部绝非恶人。他是丰臣氏德才兼备的顶梁柱。” “你是有意当面训斥我,夸奖治部?” “大人莫要急,听在下慢慢道来。只要大人平时多加小心,就连治部也无隙可乘。太阁已经年逾花甲,阿拾也才刚刚降生,因此,阿拾要继承太阁大业绝不可能,毕竟年龄太小。” “不用你们说,这些情况我也了如指掌。” “大人既然知道,就当尽量压一压怒火,仔细思量。既然治部乃丰臣脊梁,一旦阿拾当政,他必以辅政家老的身份全力辅佐…治部本人也定会这么算计。” “那又怎样?我早就说过,我厌恨他的野心。” “话虽如此,可他时刻追随太阁左右,一旦把他变成敌人,那就形同把太阁也变成了敌人。所以,大人不如干脆连治部也拉拢过来…” “拉拢?” “关白向来不拿他们当回事。其实,治部也是丰臣氏的好家臣。若大人以这样的态度去游说…” “你们的意思,是让我不只去迎太阁一人,还要逢迎治部?” “希望大人出迎到兵库一带,先把治部请来,厚礼相待,主动和他亲近。然后,让他亲自带大人去见太阁,当面对谈。如此一来,世间流言自然烟消云散,治部也就找不到进谗言的机会了。大人看此计如何?” 秀次依然使劲摇头“不行,不去!对一个暗地里进谗言诽谤我的东西阿谀奉承,哼!”常陆介和大膳微微撇嘴,会心笑了。 一场sao乱发生,必有若干由头。一件看来毫不起眼的事,也许正生出另一事,事事相因,不起眼之事摇身一变,就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大事。其实,秀吉并未真正把秀次看成大业传人,只是将其视作一个替身,才令治部暗中监视他。值此关键时刻,茶茶的不安又加剧了局势的变化。茶茶深知治部最得秀吉信任,便向其倾诉了自己的担忧,求治部助她一臂之力。这样,新生的阿拾和治部便令秀次陷入迷乱了。 秀次从一开始便把治部视为敌人,心怀憎恨,愈积愈深,如刺在骨。木村常陆介和大膳也看清一切,于是,意料之外的野心竟悄然萌生了。开始时,他们也无非一心追随、忠心服侍秀次的家臣,可现在却做起了黄粱美梦:反正太阁父子已然失和,秀吉已步入老年,倘若鼓动父子反目,天下岂不唾手可得? 无论何时,野心都是引起派阀之争的罪魁祸首。人一旦产生野心,就会生起重重幻想,仿佛发现了万千宝藏。 “如此说来,出迎之事,大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了?” “你们二人好乏味!” “虽说如此,可也不能立刻和太阁大人翻脸。” “所以我才向你们询问对策。我们的人到底有谁?” “大人非问不可,不如明说了吧。日前已和细川、浅野、伊达取得了联系,可是仅凭这么点力量,还不足以和太阁抗衡啊。” “德川那边怎样?即便家康不应,秀忠不是也在京城吗?” “也联系好了,可是…” “若能把家康拉拢过来,太阁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敢把我怎样。至于出迎之事,我始终不情愿,到时可托病推辞。即便如此,治部还是会进谗言,所以要尽快扩充实力,让太阁有苦难言。如此,太阁亦无可奈何,毕竟实力决定一切。” 说到这里,秀次不知想起了什么,忽潸然泪下。他终究还是对秀吉憎恨不起来,恨的只是石田治部和茶茶。关于茶茶,世间也有许多难听的流言。 有人说阿拾的生父就是大野修理,也有人说,许是石田治部少辅…阿拾为何偏偏选在这时出生? 秀次在秀吉面前本就自卑,在这一点上,他和武田信玄之子胜赖十分相似。信玄死后,老臣们一直夸先主何等英武,让胜赖产生了争强好战之心,结果兵败身亡。秀次也一样,秀吉信任他时,他就处心积虑,总想在世人面前一展才华,不仅在战场上,在学问上似也热衷于出风头。尽管被近卫三藐院等人鄙薄为“无知小辈”但秀次仍不住下令普及学问。他命令诸寺的和尚刻印新的《源氏物语》注本,还要他们致力于流行歌谣的注释,甚至要其推进对典章制度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