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掘墓人张之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第6/6页)
了赵凤昌的家做为集会场所。而这时候黄炎培的身份,不过是“奔走联络这几个据点的是我”——一介跑腿的小伙计而已。 全乱套了,原来的小伙计居然成为了上海滩笑傲风云的人物,黄炎培先生居然给他跑腿。这个赵凤昌,本事大到了怕人的程度。 再来看看黄炎培先生此时的身份: …那时我任江苏省咨议局常驻议员、上海工巡捐局义董、江苏省教育总会常任干事、苏州江苏地方自治筹办处参议… 黄炎培先生这伙人,在当时有个名堂,叫君宪派。 说起这君宪派来,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话说大清帝国早年为了爱新觉罗氏的统治,锁国愚民,拖累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临到咸丰年英法联军杀到北京,甲午年北洋水师为日本歼灭,庚子年又来了八国联军,追得慈禧老太太撒丫子狂逃。爱新觉罗氏一点也不傻,眼瞅着天天挨人家列强的暴打,就商议说:不对头啊,以前那么个搞法不对头啊,对头还能天天让人家暴打吗?大家商量商量,看有什么好法子,强大咱们的大清国,也免得天天叫人家揍。 这么一商议,就商议出来个君宪派。 君宪派主要由比较激进的体制内左翼人士所组成,比如说张謇就是江苏的君宪派头子,而湖北的君宪派头子是汤化龙,湖南的君宪派头子是谭延闿…君宪派甫一登陆历史,就抢了革命党人的风头,概因君宪派的政治主张,与孙文的革命党一般无二,都是个要求爱新觉罗皇氏无条件出让股权,强大国家。最让革命党人闹心的是:君宪派人士是体制内的,革命藏书网党人是体制外的,虽然大家的政治主张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可君宪派人士干了革命党人的活,属于国家立宪范畴,是朝廷允许的。而革命党人干了君宪派人士的活,却属于乱党,是要杀头的。 总之,朝廷许可君宪派人士的话语权,目的就是为了从道义上否定革命党。所以革命党大怒,当朝廷派了五大臣出国考察,为立宪做准备的时候,党人吴樾杀奔而来,一枚炸弹,炸得君宪派人士惊心不定。 虽然如此,但君宪派人士和革命党人,终究能够在政治上达成谅解。而赵凤昌竟然能够跻身于君宪派人士之中,这表明民主共和由军事行动转型为政治运动的条件,已经成熟。 第10节共和革命三级跳 据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老周雍能回忆: …辛亥革命一起,一般人都认为是中山先生的功劳,实际上中山先生奔走革命远在海外,在海外的力量远比国内为大,而在国内的革命思想影响,可能比不上梁启超,由于各方面力量的汇合,终于获致辛亥革命的成果,这是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我不能不承认的… 辛亥革命时,周雍能老先生才刚刚17岁,是个年轻稚嫩的学生兵,当时他人在江西的南昌,响应了辛亥革命,但是他读到的书,却是梁启超先生编的《新民丛报》及《少年中国魂》等报刊,才产生了民族思想,并终身追随孙中山。他叙述说辛亥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在国内的影响有限,这应该假不了。 但我们知道,梁启超先生是建设型人才,其思想观念是主张建设,读他的书,民族思想会复苏,但定无可能产生暴力革命的念头,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之所以率先在武昌打响,就是因为武昌学生们,读到的书比较特殊。 话说武昌首义时,有个叫喻育之的12岁小朋友,正在张之洞建立的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当学生兵,革命党发现这孩子比较机灵,就跑来劝说他参加革命,于是喻育之在他的《忆在武昌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这样说道: …我开始看到一些传播革命思想的书刊,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猛回头》、《警世钟》、《湖北学生界》等,从而萌发了排满革命思想… 注意喻育之老先生的叙述,他和周雍能老先生不大一样,周雍能读梁启超,萌发的是民族思想,而喻育之这里,萌发的却是“排满”思想。 啥个叫“排满思想”呢? 说到这排满思想,也是清王朝自寻死路。我们在前面叙述过,为了强大清国,清王朝在一系列高人的运筹之下,建立学校培养高素养的军官,准备设立三十六镇新军。比如说湖北新军第八镇,南京新军第九镇,福建新军第十镇,都是这一政策的系列产品。 新军将士,清一色高级知识分子,也就不会对认同皇权观念,革命藏书网思想必然兴起,所以清王朝一看这情形,心说咋整呢?能不能找个好办法,让这些新军既有高素养,又对皇家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做奴才呢?有了,要不给新军中派一标旗兵过去,看着新军点。 于是朝廷从北方调来了旗兵,驻扎在武昌的楚望台与紫阳路一带,专门负责监视高素养的汉人新军。汉人新军走在路上,迎面来了旗兵,就会拦下,先啪啪啪几个大耳光,然后喝问道:日你娘个鬼,你吃的是谁的粮?汉人新军必须要立正,以响亮的声音回答道:吃皇上的粮!然后旗兵再啪啪啪几个大耳光,喝问道:你穿的是谁的衣?汉人新军再立正,响亮的回答:穿皇上的衣!然后旗兵再啪啪啪几个耳光:你睡的是谁的女人?汉人新军立正:睡的是皇上的女人…若是回答的慢了,轻者蹲禁闭,重则以革命党之罪杀头。 所以武昌的第八镇新军,恨旗兵恨到了牙根痒痒的程度,这种仇恨,就称之为“排满思想” 叙述到这里,我们就能够对马上爆发的辛亥革命整体过程,进行一次清晰的梳理了: 武昌新军,其激进者所接受的主要思想是“排满”排满也是革命,但其主要表现为对旗兵的仇恨,与共和思想还有一定的距离,而完成这一距离的跨越之人,就是张之洞伏下的三步棋。 哪三步棋? 第一步:是先有富战斗力的武昌新军,才有可能将对旗兵的仇恨转九九藏书网化为杀戮行为,这就是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初始意义。 第二步:先是由黎元洪的弟子吴兆麟出来,将一场无以名目的流血爆乱,转型为以排满为目的的兵乱。再有黎元洪出来,将一场排满兵乱,转型为具有着正确革命诉求的军事行动。 第三步:由一品夫人赵凤昌负责,将一场军事革命转型为社会革命,最终促成共和革命的成功。 看看这共和革命的三级跳,我们就会发现,革命党人的具体工作,是负责拉开引线,引爆事件,而最终的革命,却是由张之洞设置的军事体制来完成。 现在,张之洞已经为大清帝国掘好了坟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革命党人跑来,用力将满清推进坟墓里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