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掘墓人张之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第2/6页)
3节凉茶品牌专卖店 话说那军机大臣刚毅,虽是满清贵族,但对于中华国学,最有研究。他每天都要在佛像前焚香祷告,祈求上苍遣孙悟空,猪八戒等神仙下凡,轮起九齿钉靶,尽逐洋人于海外,还复我天朝上国之威色。 这一天他刚刚在佛像前磕了头,早有亲随过来,身后跟着满脸堆笑的黄飞鸿:王爷,来了个农民工兄弟,特意进京看望领导,带了点家乡的土特产,想请王爷替他题写块牌匾。 题牌匾?刚毅诧异的看着黄飞鸿:你真是来题牌匾的?不是上九九藏书网访? 黄飞鸿赔笑道:王爷放心好了,我闲着没事上访干什么?是这么回事,我搞出来个发明,叫凉茶,可是没人买,所以想借王爷的名头… 刚毅叹息了一声:你这个黄飞鸿蛮有头脑的吗,居然知道借本王的名头。说着话走到书案前,拿笔在手:你想让我题什么字啊? 黄飞鸿回答:题写宝芝林三个字。 刚毅:为啥要题这三个字? 黄飞鸿:因为我的凉茶专卖店就叫这个名字啊。 刚毅:原来是这样,那就题吧…提笔在手藏书网,笔墨狂舞,倾刻间题了三个字,回头叫黄飞鸿:过来看看,这几个字写得怎么样? 黄飞鸿过来一看,顿时就闭上了眼睛:王爷,你字写错了,我的专卖店叫宝芝林,王爷你给写成宝宝林了… 宝宝林?刚毅诧异的看了看纸面上,顿时乐了:宝宝林也蛮好吗,不如就叫宝宝林吧,别叫宝芝林了。 黄飞鸿为难的道:王爷,宝宝林是不错,可是…可是…王爷,你看咱们这么着如何,去翰林院找个翰林来,让他帮王爷题个字。反正藏书网我出门就说是王爷你题的。 刚毅把脸一沉:黄飞鸿,你啥意思?难道翰林院的翰林,写的字比本王还好? 黄飞鸿赔笑道:那当然不是,可是王爷,老百姓不懂得的字啊,王爷的字写得太好,怕老百姓欣赏不了,阳春白雪,在下里巴人那里照例都是曲高和寡的。还不如找个翰林,写两笔鬼画符,老百姓反倒认帐。 刚毅想了想,道:那就依你吧,快去找个翰林来。 没过多久,一个年轻的翰林被叫来了:王爷好,吃了没? 刚毅斜眼看着这翰林:你姓什么,会写字吧? 那翰林笑道:小姓张,字倒是练过二十年的。 真的练过?刚毅表示怀疑,拿手一指书案:练没练过,本王一试就知,过去写几个字让本王看看。 张翰林走到书案前,拿起笔来:王爷,咱们写什么字? 刚毅道:宝宝林。 张翰林:宝宝林?…啥叫宝宝林? 刚毅:你看,我早说了吗,这三个字没有情调的,黄飞鸿你也真是没文化,怎么想出这么个专卖店名称的呢?干脆本王给你改改吧,改叫宝芝林如何? 黄飞鸿欲九九藏书网哭无泪:谢过王爷赐名。 于是张翰林大笔一挥,写下宝芝林三个大字,落款写下刚毅的名字,交给黄飞鸿,黄飞鸿喜形于色,拿着题字回佛山卖凉茶去了。这边刚毅也是心花怒放,就问张翰林:小张,你是读书人,写两笔字不算本事,懂国家大事吧?现在蛮夷小鬼子日日凌我上邦,你有什么好法子,解决掉他们吗? 张翰林道:王爷,这话你可问对人了,小可天天就琢磨这事。 真的?刚毅不信:你可别骗我,要是你真琢磨过,给我写个条陈来看看。 第4节名臣张之洞 几日过后,刚毅从张翰林的条陈中,抄了两条,就去上早朝。见到了慈禧太后,刚毅越众而出:启奏太后,微臣有本上奏。 慈禧太后诧异的看着他:刚毅,谁不知道你出了名的缺心眼,也会有本上奏?别是什么家长里短吧?告你说,你要是敢在朝廷上弄这事,我饶不了你! 刚毅急了:太后,微臣考虑的都是国家大事,岂有个家长里短的道理?不信太后你看…说罢,把自己的奏章呈上去。 慈禧太后打开奏章,看了两眼,忽然脸上变色,大喝一声:刚毅,你好大的胆子! 刚毅吓呆了,扑通一声跪倒:太后饶命,饶命啊…就见慈禧横眉立目:刚毅,你给我老实说,这奏章上的条陈,到底是谁写的? 这个…不干我事啊…刚毅哭得泪人一样:都是我一时不察,被人蒙蔽了,实告太后,这条陈是翰林院的张翰林写的。 慈禧的声音更加阴冷:刚毅,你可知罪? 知…不知…知不知…刚毅已经吓糊涂了,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却听慈禧叹息道:刚毅,不怪我骂你,咱们大清国,国大人多,却反遭西洋蛮夷欺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大清吃饭的人多,有本事的人少。所以我才经常吩咐你们,要多加留意,发现人才,如今你找到了张翰林这等人才,不说快点向朝廷引荐,加以重用,反而压制他,还偷他的条陈。刚毅啊刚毅,你这样做,对得起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刚毅松了一口气,禀报道:太后吉祥,虽然这事是我做得不对,不过那张翰林吗,反正他也跑不了,以后臣会主动和他交流,多多探讨治国良策九九藏书网,再抄几条。 慈禧道:少来,你抄了一次还不够啊?那张翰林叫什么名字? 刚毅歪着脑袋,想了半晌:好象叫什么张之洞。 传旨,慈禧道:让吏部看看,什么地方官员有空缺,让这张之洞去历练历练,以后咱们的大清国啊,很有可能得指望着他替大家干活。 慈禧还真说对了,名臣张之洞,至此横空出世,被吏部派到山西做巡抚,他是晚清时代九九藏书网有名的儒臣,甫一出世就顺风顺水,仕途上青云直上,成为了晚清最为倚重的人。 但理有正反,话有两面,张之洞横空出世,只为强国而来,却奈不得爱新觉罗皇氏的利益,是与国家利益相对冲的。结果是张之洞的苦心经营,不过是在满清王朝的棺材上,吭哧吭哧的钉下了四枚大铜钉。 就此意义上来说,儒臣张之洞本人,不啻于大清帝国的最后掘墓人。 第5节帝国的棺材 说张之洞才是帝国的掘墓人,这个论点肯定会有争议。先把争议放下,甭管大清帝国的掘墓人到底是哪个,但有一点:既然有人不辞辛苦的为帝国掘墓,那么肯定,帝国这时候已经装在了棺材里。 那么大清帝国的棺材,又是什么呢? 说起帝国之棺,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清王朝那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精巧备至勾连错合的军事体制。 说到清王朝的军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