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节论定蒋经国 (第3/3页)
蒋氏父子死亡之日,犹陷在党内无民主、党政不分、一人领导等特色之上。金耀基说“经国先生已在民主的转化中,尽了他的责任,发挥了强人的积极功能”全是不实的阿谀。事实上,蒋氏父子的整个作业的“积极功能”都在违反“民主的转化”父亲做“总统”、儿子做“行政院长”这叫什么“民主的转化”?父死子继为“主席”、父死子继为“总统”这又叫什么“民主的转化”?蒋介石做“总统”则为“总统制”、蒋经国做“行政院长”则为“内阁制”、做“总统”又为“总统制”这又叫什么“民主的转化”?正因为所有转化都是不民主的,所以一切都配合这一强人统治的方便,而把制度扭曲。例如蒋介石一无战功,由上等兵一跃而为陆军少将,这算什么制度?蒋经国毫无战功,也没打过仗,由老百姓一跃而为陆军二级上将,这又算什么制度?但蒋氏父子公然星光闪熠,自己不以为异,人亦不敢以为异,原因无他,搞个人崇拜使然耳。鹿桥说蒋经国是“不搞个人崇拜的领袖”、徐一鸣(无知的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说蒋经国“不搞个人崇拜”统统是不知所云。蒋经国不但搞个人崇拜,门槛之精,甚至出蒋介石而上之。蒋介石的个人崇拜,使民畏其威;蒋经国搞个人崇拜,使民惑其亲。以无党无派自命的台湾人吴三连竟亦说蒋经国“仁民爱物,功在国家”;台湾政客朱高正说蒋经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国家领导人”这些不实的谀词,究其原始,都和蒋经国的“亲民‘秀’(Show)”不无关系。而这一“亲民‘秀’”正是蒋经国搞个人崇拜的现身说法。 蒋经国搞“亲民‘秀’”可算是他一生最精彩的演出。他光在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一的四年间,就下乡一九七次、“与民同乐”一五五天。细部举例,像开东西横贯公路,他亲自入山二十一次;像盛产西瓜的丰田村,他连续五年来个五访;他一会儿到南部佛光山四度莅临;一会儿又到北部唐山木器行登门道谢。…歌功颂德者连篇累牍的称道蒋经国这种为政之道,殊不知这是为政的小道而非大道。中国政治哲学的为政大道是:《淮南子》所说的“重为惠,若重为暴”“重”是不轻易,统治者要不轻易施小惠,一如不轻易做坏事一样。统治者要节制自己,做到“无智”、“无能”、“无为”的三无。“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正因为统治者自己不显配聪明、不炫耀能力、不捞过界下决定,这样大众才能发挥他们的责任与才干、才不做奴才。但是蒋经国却一反其道,他要亲施小惠,并且政由己出。结果呢,一个七层慈云讲寺算不算违建、一片九孔养殖场该不该拆除、一次中秋节应不应弹性放假、一家小琉球发电厂要不要抢救整修,都要“领袖”说了算,到头来“领袖”永远是“一生劳瘁”、“力疾从公”他累得要死,手下奴才却闲得要命。 汉朝皇帝向大臣周勃问行政业务,周勃不清楚,又脸红又流汗,表示惭愧;汉朝皇帝向大臣陈平问行政业务,陈平坦然说不知道,说这些细节去问专业的行政人员好了,不必问我,我是大臣,是管大事的。陈平不但不脸红流汗,并且怡然自得。陈平是国家大臣,大臣怎么能管屁事?管屁事,自然就影响到办大事的时间与精力。蒋经国生前四度访问基隆市仁三路的奠济宫,并且和住持下过两次棋,这是干什么?一座小庙,值得这样探求民隐,才能了解吗?民隐并非不可探求,但是这样子频繁、这样子毫无章法,不是做“秀”又是什么呢?纪录上说蒋经国在开东西横贯公路时候“亲冒危险,深入荒山,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去勘察路线”其实这是一名区区公路局工程师干的事,何劳“大政治家”亲自出马?如果这样为政算是正道,试问一朝“反攻大陆”、“光复大陆”了,可怎么办?占中国千分之三的台湾,建设起来,蒋经国都要神出鬼没的穷忙至此,一旦千分之九百九十七的来了,再躬亲细务而能分身有术者,岂可得乎?何况,蒋经国这种为政之道,如真能解决问题也就罢了。事实上,他在一九八O年永安煤矿灾变时挨家挨户去致哀慰问,八年后的矿工依然悲惨;他在一九七二年女票据犯代夫坐牢时慈悲为怀去下令改善,十五年后的女囚犹在牢中。多花时间去上山下海做“亲民‘秀’”何如关起门来多做点亲民事?慰问孤苦不如解决问题,蒋经国的勤政爱民,其去伪善也,又几希? 我们的结论是:蒋经国瞎忙了一辈子,却从来不懂经国之道。如今他死了,丘宏达说“乃是国家一大损失”真不知道“国家”“损失”了什么?一九五O年,蒋经国说:“复兴活在中国,失败死在台湾。”他如今死在台湾,证明他一语成谶,也证明他的失败属实。这四十年,蒋氏父子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可以从容建立自由、民主的橱窗,可是他们太自私,结果先死后死,都为天下笑。一九五八年蒋经国说他们“绝不会重走郑氏当年失败的旧路”其实他们还不如郑成功,郑成功至少反攻到南京、至少传位到第三代。蒋经国宣布“未来蒋家的人不能也不会担任总统”一时传为美谈,但他为什么不使自己不做第二代的总统?那样岂不更漂亮?他有四十年的机会、又有三十年的机会、又有二十年的机会、又有老子死后十二年的机会,他都执迷不悟,失掉了。最后以垂死之人、做无望之语,纵属临终悔罪之言,难逃历史无情的论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