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节如何领导抗战 (第2/6页)
“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守住北平,但仍冀望于明知不可能的和平解决,贻误战机,以至于仓促应战,中央更不及全力支援二十九军,导致迅速溃败,连失名城!他于七月二十九日记者招待会上,自认平津失败问题“愿由余一身负之”并表明抗战的决心。抗战一词,也是蒋介石首先坚持用的,以表示中国在日本侵略下,不得已起而应战! 真正的全面应战,则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之战。翌日,国府外交部即发表抗战自卫声明。八月十九日,蒋终于同意中共有关红军改编的主张,以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指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月二十一日,正式公布《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九月二十二日,中央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翌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接纳中共,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可见,严格而论“八一三”才是蒋介石决心全民抗战的开始,他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军委会既成为最高统率部,编制大为扩充,设秘书厅以及六个部,分掌军令、军政、经济、政略、宣传、组训事宜。在举国一致对抗外国侵略的情况下,蒋介石终于成为统一中国之最高领导人。 这位最高领导人如何领导中国抗战呢?国民党国防部史政局于一九六六年“恭印”了一本《领袖军事上的丰功伟业》,序中说:“揆诸领袖革命奋斗之经过,凡世人以为万无可胜之理者,领袖无不优为之。”其中最印证此理的,是说蒋介石“决定持久消耗战略”以为“抗战胜利的基础”的几段话。全文如下: 抗战开始以后,领袖认定中国当时的军备,绝不容许拿硬拼力战的方法,去抵抗挟有现代化陆海空军的敌人。为了要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和避免敌人不断攻击的毁灭,乃决定利用中国众多的人力和广大的土地,采取持久消耗的最高战略:一方面不断的消耗敌人;一方面扩散战场,分化敌人的优势,同时积极的培养战力,捕捉反攻机会的到来。 在这一最高战略运用下的战争指导,第一期要“以空间换时间”来增强战力,第二期则坚持敌后游击,来争取“积小胜为大胜”自始至终的领有着战场,避免敌人的各个击破,保持着主力,等待着有利机会的反攻。这是抗日战略指导上最大的成功,也就是领袖战争决策上最高的创意。 在这最高战略运用之先,曾经遭遇着极大的危局,那就是开战后的次月,在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的八月初旬,平津失守以后,日寇一面以精锐的部队沿平汉路南下;一面以海军陆战队从上海进犯。假如这个时候,平汉线的决战不幸失败,敌人即可长驱南下,直捣武汉腹地,剖分中国为东西战场,留着中国沿海的重要物资,分割了中国奋起应战的战列部队,整个抗战的全局,将会因此支离破碎,丧失了持久消耗的凭借。 领袖洞察了这可虑的危机,毅然的以一部兵力集中华北战场,在平绥、平汉、津浦沿线各个要点,采取纵深的重叠配备,多线的分段设防,对日寇进行逐次的抵抗。特别是先机的掌握了察南、山西的险阻,占领了侧面阵地,确保山西的天然堡垒,迫使进抵察南的日寇,感受到侧背威胁,不得不将向南的作战正面,改为向西进攻;因此解除了日寇长驱南下的威胁,使太原会战延缓了第二年的武汉会战。另一方面,把主力五十多个师集中到华东,利用湖沼复杂的地形,对国际观瞻所系的政略要区——淞沪,主动发起猛烈的攻势。 这改换作战正面的大会战,在吴淞、江湾、浏河一带,经过三个月的寸土必争,迫得敌人将“由北而南”历史上有利的作战轴线(如像元朝对南宋的作战,满清对明朝的作战),改变成为“由东而西”不利的仰攻态势。这主动攻势的一战,使敌人完全追随了我军的行动,丧失了主宰战场的先机。这显示中国“抗战到底”决心的一战,迫使敌人先后七次增援,动员精兵三十万人,伤亡到六万以上,将主力确实转用到淞沪战场。这开拓“持久消耗战略”胜利之路的一战,掩护了沿海学校工厂物资的西迁,和千千万万忠贞同胞的撤运,保留了指挥作战的动能,造成了战局持久的契机。 这显示中国军队英勇浴血的一战,不仅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唱出了“中国不会亡”的豪壮歌声;海军的勇袭敌出云舰,封锁淞沪一带港汊,布放水雷;笕桥空军的英勇击敌;尤其是“八一四”这一天,首先以零比六的纪录,击败了进攻中国领空的寇机,粉碎了敌人“三月亡华”的迷梦,和国际间东亚病夫的讥讽。但这辉煌战绩,不能不感谢蒋夫人领导建设空军的辛劳。 这数不尽的令人鼓舞的情形,都是领袖转移南北作战轴线的辉煌结果。这绝不是一般兵家所认为“违反节约战争原则”的看法,这是着眼深远的战略优势作为!(页一二五至一二八) “史政局”这一对“由北而南”作战轴线转为“由东而西”作战轴线的歌颂,后来被蒋纬国一路和声不绝。——自蒋介石死后,蒋纬国从发表《八年抗战是怎样打胜的》(《中央月刊》)第七卷第九期)起,到一九七七年出版《蒋委员长如何战胜日本》(《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到一九八五年出版《八年抗战蒋委员长如何战胜日本》(《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止,这位曾任战争学院院长和三军大学校长的二公子,都一再重复演绎他父亲这一“军事上的丰功伟业”蒋纬国的演绎,是以“强使日军增兵上海,改变日军作战线方向”为主体的,重申“对上海之敌采取攻势,以迫使日军改变其作战线为沿长江自东向西”蒋纬国的结论是: 改变日军作战方向,是领袖在战略指导上的杰作。这一杰作,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造成了中国持久的条件;奠定了最后胜利的基础;拯救了中国的命运。 歌功颂德事小,历史真相事大。让我们先看看八一三淞沪之战的经过。 就军事常识而言,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训练,甚至兵员都远逊于日本,战斗力薄弱,绝无可能主动开辟战场。相反的,日本为了要使中国屈服,故既于七月十一日决定向华北增兵,复于七月十二日制订向青岛、上海派兵的计划。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官谷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