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节国共阋墙之故 (第1/3页)
第二节 国共阋墙之故 国民党写八年抗战史,往往说共产党不打日本人而打国军,抢夺地盘,乘机坐大。乘机坐大没错,但他们不必自找麻烦打国军来抢地盘。地盘被日本人侵占的太多了,只要在敌后继续不断地打游击,就可抢到很多地盘,赢得更多的人心,是以愈抗战,愈有机会坐大。 国共两党曾互吹谁的抗战功劳大,但有一点国民党绝对无法比的,那就是抗战决心。据英文《剑桥中国史》估计,抗战期间,中央军投敌部队多达五十万人,就在一九四三年投靠敌人的降将就有四十二人之多(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1.13,Pt.2,P.571),而共产党领导人以及红军中没有一个在抗战期间降敌或与日本人偷偷谈和的,更没有当汉jianian的。这种情况,国民党又何以自解呢? 国民党说共军打国军,其实是国军打共军。蒋介石于战前没能消灭红军,已感到十分遗憾;战时见共党坐大,更是痛心疾首,一心一意想溶共、剿共、灭共。蒋介石于抗战期间对中共充满杀机,绝对是事实。之所以如此,因蒋氏原以“红色将军”起家,深知共党之厉害,加上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的性格,更加害怕中共会夺取他的政权,故非除之而不快。政治比赛中的“公平竞争”原则,对他而言是笑话。他的戏路老是想“惟我独尊”不让别人在政治比赛中获胜。但是用“强”的,便会有反弹;强者更是打不倒的,反弹的结果是自己被打倒。 一九六六年,左舜生到台湾来,向李敖说:他在延安时候,见到湖南老乡毛泽东。毛泽东激越地说:“蒋介石总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我‘不信邪’,偏要打出两个太阳给他看?选”国民党在日落余晖的今天,能不能临终悔悟到太阳不只一个,没人相信它会,也许国民党已自大狂到迷信它是“耀如羿射九日落”中的神性人物,但是,又怎样呢,九个太阳落了,后羿还不是身死族灭、为天下笑了吗?“不信邪”是一句道地的湖南话,意即不管三七二十一之谓。左舜生在《万竹楼随笔》中也提到“毛有一股子湖南人的蛮劲”蒋介石虽然阴险多诈,但是碰到湖南蛮子,也就没完没了了。 蒋介石容不了共产党,然而国共在八年抗战中没有完全决裂,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举国一致抗日的大环境里,蒋不敢公然大举剿共,只能暗中搞。到抗战后期,剿共的意愿虽然增高,但碍于国际观瞻,不敢贸然动手,仍只能暗中搞。其二,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挑战,有时针锋相对、有时退让,尽量不导致决裂,也就是毛氏所谓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一方面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在中央政府之下,奉蒋介石为最高统帅;另一方面则维持红军及共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惜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因此冲突与矛盾固然不断,但共产党不与国民党决裂,奉行国共合作长期抗战的既定政治策略。 毛泽东不肯决裂,蒋介石不敢决裂,国共只好走毛泽东预设的既团结又斗争的路。毛摆好棋谱,请蒋来下,自非对手。蒋虽在军事上占优势,却在政治上处处被动,退居劣势,难怪蒋在一九四○年三月九日记道:“惟共产党作祟为可恨耳。”(《蒋总统秘录》,页二六九二)蒋谴责中共拥兵割据,反动无异封建军阀,毛一点都不会脸红,因为中国仍甚封建,要革封建的命,就要有军队。所谓“枪杆子出政权”毛本学自蒋。毛说过: 过去十年的蒋介石是反革命的。为了反革命,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军。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点,他是抓得很紧的。对于这点,我们应向他学习。(辛子陵《毛泽东全传》第二册,页三二三)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合作已如弦上之箭,但蒋介石始终不喜欢“国共合作”的提法,因这种提法根本把国共对等起来,平起平坐,然而他根本不承认共产党是合法的政党。他不要联共,而要溶共,要把共产党合并于国民党,犹如军队之收编,化掉以后,实现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理想。所以周恩来虽一再向蒋表示国共合作的诚意,蒋总是大剌剌地回答说:“不要提国共合作,只要提与我合作就行了?选”(参阅严如平、郑则民《蒋介石传稿》,页二九三、三六三)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弃守,蒋介石忙于应付凶猛的日军进攻,尚无余力来对付共产党,国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摩擦。值得注意的是,蒋毛对付日军进攻的战略,已见其异。蒋打的是正规的阵地战,兵力不易集中,面对敌人强大优势的火力,常陷于被动挨打,付出惨痛的代价,导致一泻千里的大溃退。毛打的则是运动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打游击。朱德、彭德怀等共军将领,掌握机会,深入敌后,建立愈来愈多的抗日根据地,包围敌人占据的都市与交通要道,易于扰敌,而不易被敌所歼。蒋之正面作战与毛之游击战,可谓国共两党抗日的战略配合。此外,在抗战初期,国共在战役上配合,赢得平型关之战的一场胜利。一九三七年的九月里,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决定突破长城防线,进兵山西,向平型关一带进攻。九月二十二、二十三两日,展开血战,傅作义奉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之命增援,而共军第一一五师由林彪率领,拊平型关敌军侧背。林彪的机动灵活战术与傅作义正面的主力防御,配合得很好,利用有利地形,设置埋伏,以待进犯之敌。二十五日早晨,一支日军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立遭痛击,被截断首尾。至翌日中午歼敌千余,并切断日军交通,有力支援了傅作义的正面反攻,使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陷入重围。九月三十日,因板垣大举增援,各部撤离战斗。这一仗可谓国共联合抗击日军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从平津、淞沪,到南京失陷,中国军民虽然牺牲惨重,但抗敌的英勇确实可歌可泣。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保卫武汉期间,毛泽东特别托周恩来给蒋介石一封亲笔函,向蒋“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革命战争”表示崇仰。同时鼓励蒋“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战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信中一再强调团结,并提醒敌人破坏团结。他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全函见《蒋总统秘录》,页七十一),十分明显地表达了两党长期合作的愿望。 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状态,蒋介石的注意力遂转移到共党问题上来。同时,仍在继续的、秘密进行的蒋日和谈“共同防共”一直是日方必要条件之一。然则,对付共产党成为蒋介石的一石双鸟之策,既可满足除去心腹之患,又可展示对日和谈的诚意。一九三九年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